游戏客栈今日报道(2015.09.15)导读:在TFC大会上,作为第三方SDK公司,棱镜SDK的CEO刘大澎带来了“海外手游进入中国”的主题演讲,游戏陀螺采访到了刘大澎,他以《愤怒的小鸟2》《割绳子》《纪念碑谷》《海岛奇兵》四部全球畅销的几款游戏作为案例,一起进行了关于此话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其带来的种种反向思考。
什么样的海外游戏适合进入中国?除了RPG之外都是可行的
对于什么类型的海外游戏更适合进入中国这一问题,刘大澎认为除了RPG之外都是可行的。因为中国本土开发商优势在于RPG类游戏,海外的优势在于比较多样性,休闲、卡牌、策略等等,这样的游戏类型还是很有优势的。中国本土开发商类型相对单一,去年全国上了几百款的RPG,有100多款差不多,从这方面来看,海外产品进入中国,以多样性的策略来打是比较好的,区别于本土游戏的类型。
海外精品涌入对国内厂商的影响:冲击虽有,但竞品与赚钱格局影响不大
当大量海外精品手游进入时,本土厂商是否会受冲击?对于这一问题,刘大澎认为从客观上讲,游戏类型无论差异再怎么大,都会是竞争对手,因为用户的时间就这么多,他有时间玩这个游戏,那么那个游戏玩的时间就会比较少,所以,一定会有一些冲击,这是肯定的。但是从游戏的竞品来看的话,不会出现特别直接的竞争,因为国内赚钱的还是以RPG为主,但是海外进来的基本上RPG会非常少,所以在RPG这个类型上不会产生正面竞争,那本身其他类型的游戏进来的话确实会分流一部分的用户,这是肯定的。
四部超S级海外精品手游进入中国的分析:降低付费、缩小包体是基础
接下来,从4个游戏案例中来分析海外手游在进入中国时做的一些改动。
愤怒的小鸟2割绳子2纪念碑谷海岛奇兵
移除开场动画
降低付费门槛,增加金币系统
社交系统尴尬
移除开场动画
排行系统
移除金币系统
付费→免费
裁剪包体
降低付费门槛
从以上四个案例可以看出,基本上海外手游在来中国时,都会从付费系统上面做出一些改变,最基本的是降低付费门槛,如《愤怒的小鸟2》、《纪念碑谷》、《海岛奇兵》等等。中国安卓渠道没有付费下载体系,所以像《纪念碑谷》这样的游戏进来的时候会选择从付费转免费。此外,改动比较多还有如移除开场动画、裁剪包体,一方面是渠道要求,另一方面是中国网络的局限性。不过整体来看,在文化方面,并没有什么改动,所以中外游戏在文化层面的适配程度是比较高的。
四部超S级海外精品手游进入中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上述几款游戏在国内表现还不错,但是也多少遇到了一些问题,总结下来就是:
1、缺乏社交链。如《愤怒的小鸟2》在海外是依托Facebook开放社交,但是中国却没有通用的社交网络,所以使用的是渠道社交,这并不是不好,但是相对来说,渠道社交网络的社交属性没那么强,关系链没那么丰富。
2、安卓不支持付费下载模式。很多海外开发者对中国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人以为中国不能做内购付费,还停留在广告的盈利模式,虽然这不是正确的,但是这是给海外开发者的印象。中国安卓渠道的付费游戏市场是缺失的,在棱镜合作的渠道中,只有小米和电信爱游戏是支持付费下载的。
3、成就系统缺失。大部分海外游戏进来的时候都砍掉了成就系统,因为在中国除了iOS之外,其他的安卓渠道不会对游戏中的成就或排行榜进行渠道上的支持。
4、游戏本身的营销。因为海外的开发商完全不熟悉中国尤其是安卓领域的营销策略,包括他们在国外也比较多的用电视广告方式,而电视广告在中国刚刚开始,这一切远没有达到他们在欧美那么标准化的一个方式,所以在这些方面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
“反弹”本地化: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太多
本地化几乎是每一款海外手游进入中国必须的一个步骤,刘大澎认为,在本地化上,很多游戏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太多。举个例子,如本地厂商乐元素开发的《开心消消乐》,面对中国本土用户,游戏中用了很多西方的元素,如连续消除的时候会提示amazing,unbelievable等等,但是游戏面向用户群非常广,包括父母那一代的用户,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但他们依然很爱玩,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就是中国玩家不挑食,只要游戏好玩就可以,所以其实对文化是没有那么大的鸿沟,过去是做的多了,应该越来越少,保持游戏的原汁原味。
而对于几款日本游戏的退出,刘大澎觉得不是游戏本身不受欢迎,而是经营层面的问题所导致。中国人不排斥日本游戏,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玩日本游戏长大的,但是日本游戏公司在中国进去或退出不是因为游戏本身的问题,而是经营理念上的一个差异,因为它们通常会采用半分公司进来的这种方式,比较封闭的一种方式,但是进来之后,一些的行为方式采用它们原来的一套,跟中国实际上是不太落地,所以更多是经营层面在中国导致的一种退出,并不是说游戏不够好或者改的不够多。
棱镜接入了国内100多家渠道后的感受:厂商渠道最有潜力
棱镜接入了国内100多家渠道,对于哪些渠道更有潜力这一问题,刘大澎比较看好厂商渠道。因为当厂商把渠道做好之后,用户选择第三方的概率会大大降低,现在随着手机硬件、软件会越来越好,很多用户都会选择自带的应用商店,而且本身手机在中国的渠道转变非常大,虽然现在互联网互联网渠道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变成直销模式的话,对于用户的控制能力就会更强。棱镜在年初的时候曾经公布过一个渠道排名,在整个渠道排行榜上,除了360、百度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以外,后面基本上都是厂商,而这一增长趋势也非常明显。
走出去与引进来:“鲶鱼”效应下,中国的手游将更有活力
今年有很多厂商提到了走出去,引进来这样的策略,所以中国手游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多的外来的内容引入,虽会增加竞争,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国内的厂商会注意到很多新的游戏类型,本土游戏类型会因为海外游戏的进入而更加丰富化。而这些新的游戏类型,只要受到国内玩家的青睐,国内厂商也会切入,之后就成了国内厂商反而会跟国外的厂商进行竞争,这时候就变成我们在抢他们的市场。当本土厂商把这些游戏做好,本土的玩家满意了,一部分抢过来了之后,这些游戏还可以出口到其他的国家,因为别的国家玩家也会玩这样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