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英国知名大报《卫报》发布了一篇年度票房调查报道,声称BOX OFFICE MOJO将停止更新中国票房数据,原因是缺乏“统一而精确的数据”,并认为《捉妖记》“操纵票房数据”而将其条目移除。
2015年中国内地票房排行榜,《捉妖记》位列第二
BOX OFFICE MOJO是隶属于电影行业内著名资料库IMDb的权威票房网站,提供全球票房实时数据。IMDb曾于2010年1月被中国大陆封禁,2013年3月6日解禁,但BOX OFFICE MOJO提供的数据一直是业内参考国内外票房数据的可靠来源。
作为内地电影票房王的《捉妖记》以24.39亿元成绩收官,但对这一数据的真实性,业内一直都有争议之声。
《卫报》曾在去年12月就报道了《捉妖记》“票房门”事件,同时认定其“操纵票房数据”。不过目前在Mojo总结的2015年中国票房榜上,依然可见《捉妖记》的身影。访问该网站后发现《捉妖记》(MONSTER HUNT)确实没有搜索结果,虽然在网站中确实挂上了标示提醒“将停更中国票房,直到找到更可靠的数据来源”,但其他正在热映的中国电影如《唐人街探案》等条目仍可查询。
对于内地票房目前只更新到2016年元旦三天假期
对于BOX OFFICE MOJO移除条目的做法,《捉妖记》发行方安乐公司方面表示并不知情,对此未多加评论。
票房监察体制不健全,多种方式票房造假
票房造假一直是电影界的一大难题,除了《捉妖记》,《港囧》、《恶棍天使》等影片都被传出了偷票房的“丑闻”。
不过目前在中国内地查询票房数据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没有可靠的官方数据,大量数据分析仅靠部分商业网站的不完全统计,内地电影票房水分大也是不争事实,偷票房、自买包场冲数据等丑闻不绝于耳。
据媒体报道,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15年陆续曝光了12批共计72家严重违规电影院名单,并对其中22家影院违规行为处理决定进行了通报。
对于票房造假的行为,有关部门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发布了“关于转发《电影院票务系统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明确要求:电影院在票务软件中编排的放映计划必须与实际放映相一致,所有实际放映的场次必须如实地在票务软件中编排或登记相应的放映计划。这意味着,只要是排片表中写出的场次,就必须真实放映,而放映的场次,也必须在系统里登记。
可是上有政策,下面自然少不了对策。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票房“注水”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是中国电影产业链上的一个“毒瘤”。偷漏瞒报票房的手段不下20种,有的影院偷漏瞒报票房一年能达到上千万元。
最早偷票房的方法是移花接木,明明花钱看A电影,影院却打印出电影B的票,再手工改写电影名称。通过这样的做法,影院可以操纵票房流向,带动冷门影片的票房。
现在又爆出了幽灵场这样的新词汇。幽灵场就是一种不光鲜的票房造假行为,造假手段有两种。一种是片方和院线私下达成协议,在影院非营利时间段,午夜12点到凌晨6点间,悄悄安排无人场次,以包场的方式冲高票房;另一种是在营利时间段,片方提前买下影厅较好的位置,实际观影时,中间位置空无一人。这种偷偷注水的方法更加隐蔽,不易察觉。
除了政策上的遗漏和商家的不法行为,票房统计系统的不健全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很多票房的统计并没有太高的可信度,缺乏一定的调查,只是综合影院的数据,有时片方和购票网站合作,会自己掏钱做一些低价电影票促销。如猫眼的1元看大片,淘宝的9.9元看电影等,这些差价也是造成票房不准的原因。
冒险偷票房,只为有利可图
电影是个高风险行业,虽然总票房很高,但赚钱的依然是少数。在2015年的271部国产片中,票房过亿的只有41部,占比仅15%。可就是这极少数的电影,贡献了202.56亿票房,占国产片总票房的84%。票房5000万以下的电影有211部,占所有上映国产片总数的78%。也就是说,即便这个行业再繁荣,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繁荣,大多数的人还没有分到一杯羹。
从2015年票房造假、偷漏瞒报事件来看,不外乎为了两种目的,一种是有的影院为了谋取私利,偷漏瞒报票房;另外一种是有的发行机构为了造成影片上映的首轮轰动效应,虚增票房。
说到底,偷票房还是为了一个字:钱!
“利益驱使,才是主因。按照现行规定,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按照制片方不低于43%、影院不超过50%的原则进行分账,具体到每部影片跟影院的合约又会做调整。因此有的影院会暗中把约定分账少的电影票房,转移到高分账的电影上,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另外,如果院线没有完成发行拷贝的保底票房,就得按合同向发行方赔偿。院线“偷漏瞒报票房”,虚假抬高了某些电影的票房,不仅影响了排片率,更左右着观众的判断力。”一位电影发行人员表示。
像原始的手工票,就是在一张空白票单上,手写上电影名、场次、座位号。比如电影《爸爸去哪儿》上映期间,就曾有观众在微博上晒出手写票。这样每张空白票的票款,就能够不计入总票房,被影院私吞。
而电影的投资方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呢?我国的电影票房,在上缴5%的电影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后,剩下部分才由片方、发行方、影院按比例分成。一些片方为了在影院获得更高的排片量,或是挤兑对手的排片量,甘愿降低票房分账比例,将属于自己的票房盈利返一部分给影院,从而推高票房。
然而,就算偷票房的做法可以达到理想的票房高度,可长此以往下去对整个电影市场来说却是很危险的。
一位出品人表示,“无序的市场管理模式必然会催生不正常的竞争模式。而不正常竞争的苦果最终都要给中国的电影观众来承担。中国电影的宣传方式手段日益成熟是好事,但是没有过硬的质量作为支撑,旁门左道的虚假营销只会令这个日益庞大的市场恶性发展。”
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以440亿元圆满收官,当国产电影的创作、生产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时,整个电影市场更加需要的,或许是行业的自律与相关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