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的一个观点是,你去寻找网络自制剧和传统电视剧的差异性,可能不是个好方式。
现在在移动终端上看电视的,已经不是年轻人了,有相当一批传统观众也已经转过来了。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多屏时代如何发展,最缺的还是好内容。比如《大圣归来》,它离真正的国际动画片制作还有差距,但我们国产动画多少年没出过这样的了?《琅琊榜》也一样。
我们和成熟的影视工业,不单单是制作能力的差距,它的衍生品开发商、它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都是有差距的。我们肯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达到英美那样的水平。但毋庸置疑,好内容一定是最重要的——你是不是拥有一个真正能够穿透人心、真正绝佳的故事?
现在大家找故事,都从网络小说里找。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大IP是好事,我一点都不排斥,但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它的故事和人物适合于影视化。我拒过一个热门IP,因为我觉得我的技术达不到。如果只是看到它有大量粉丝受众,就把它买来强行改编,我觉得弊大于利。这样做,只会耗费掉IP本身的价值,并不能转化成IP的影视价值。
《鬼吹灯》我刚看完第一部,就觉得可做。这个小说特别容易让人进入,它对知青生活、对潘家园那些场景的描述,都特别对。我对这个剧,心里期待的方向是《夺宝奇兵》。
《琅琊榜》的成本是200万多一点。《鬼吹灯》每集500万,已经是国内投资最高的剧了,但是说实话,这个钱做《鬼吹灯》一点都不富余,演员阵容、剧本和制作都要保证,500万都不够。我们甚至还想,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和国外的制作再拉近一点距离?现在设计的一季12集,每集45分钟,在形式上和美剧已经有点接近了。
《他来了,请闭眼》投资大概在一百五六十万,是个正常电视剧的投资。但在我拍这个戏的时候,《盗墓笔记》出现了,它在付费模式上的成功,给了整个网剧行业一个未来的盈利方向。在这之后,就有更大的资金投入进来了。
这些年拍电视剧,路是越走越窄,观众也都在流失,大家宁愿去看英美剧。我最开心的是,从《北平无战事》《伪装者》,到《琅琊榜》,不管通过什么形式,观众又回来看国产剧了。
在国外,影视行业是很受人尊重的。在国内,从业人员权利得不到保障。大家进到剧组以后就连轴转,吃饭就坐在地上,这是恶性竞争的产物。导致我们行业精英流失非常惨重,这直接影响到作品质量,最后就是观众流失。
另一个,是政策原因,有段时间大家喜欢拍架空、拍穿越,拍完总局就给限制了。再往前数,警匪戏、反腐戏的空间早就很小了。国产剧就这样越走越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两年科技发展太快了,各种观看、付费的技术障碍都解决了,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是一个必然,就像数字摄影机取代了传统胶片摄影机一样。这个事情是无法阻挡的。
网络有条件拍不一样的东西了,但没必要刻意和电视剧差异化。你看Netflix的《纸牌屋》和传统美剧差异开了吗?没有嘛。
寻求差异化,只会继续把东西越做越小,把路越走越窄,这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