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自1983年开办,已走过几十年,曾经历过无数辉煌。
但从2010年以来的收视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截止目前,央视春晚的收视率等同于一档季播现象级节目,但央视春晚的广告价值却在不断锐减中,也就是说,现在投放央视春晚的广告效果,与过去相比已经大相径庭了。
央视春晚亟需摆脱体制的掣肘,真正做到在主价值观不变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在新的媒体、娱乐和社会环境中做出变革。
2010年-2016年央视春晚收视率
呈现显著下滑状况
表1:2010年-2016年央视春晚在央卫视频道同步播出情况
(50城市组)
表2:2010-2016年央视春晚在不同目标观众群体的收视表现
(央视综合,50城市组)
观察表1和表2,从2010年至2016年,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央视春晚的收视状况呈现骤降状态,其观众规模持续萎缩和流失。尽管央视春晚与其他综艺节目有着明显差异化定位,即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作为表现国家建设的传播窗口,面对持续地观众流失,这应该也不是央视春晚愿意看到的情景吧。
探寻央视春晚观众流失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当前人们选择过节的方式趋向多元化和差异化,如出外就餐、旅游等成为当前较为流行的方式;另一方面,春晚的制作水准和创新性也决定观众的收视情况,当前媒体和娱乐选择更加多样化,这决定了观众对春晚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并不满足于几十年不变的套路,春晚也亟待在新的媒体、娱乐和社会环境下的创新和变革,毕竟,固守意味着落后,变革意味着发展。
遵循传统收视习惯,央视频道独领风骚
收视以央视综合频道为最
表3:2016年央卫视频道同步播出央视春晚的情况
(51城市组)
图1:央视综合频道除夕夜春晚观众结构
今年除夕夜共有35个央卫视频道同步播出央视春晚,其中,央视频道占6个,省级卫视频道占29个。遵循传统春晚收视习惯,央视频道继续引领春晚收视习惯,央视综合频道的收视率位列央卫视之最,其次是央视综艺、央视国际、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
对央视春晚来说,F18-45和M18-45的主流观众群体的收视并不占有明显优势。对应央视综合频道除夕夜春晚的观众结构,女性、中老年、低收入观众集中度较高,是央视春晚的相对忠实人群。
二三线卫视“集中自办春晚”,辽宁拔得头筹。
表4:2016年央卫视频道办春晚的情况
(51城市组)
见表4,二三线卫视呈现出“集中办春晚”的景象,在51城市网中,除央视春晚外,辽宁卫视、北京台、江苏卫视、山东卫视、安徽卫视的“自办春晚”收视尚可圈可点,其余如天津、重庆、广东、河南、青海、云南、山西等地区“自办春晚”收视很低,这与这些地区卫视频道的“区域性”有关,在全国测量仪城市市场中,收视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今年有个特别的现象,除央视春晚传统性夺冠之外,在省级卫视中,辽宁卫视自办春晚获得可喜的收视成绩,拔得头筹,这固然与辽宁卫视春晚的“契合观众需求”和“节目精彩程度”有关。
例如,呼应观众呼声,让经典版“美猴王”六小龄童登上猴年辽宁春晚舞台,给春晚忠实观众以时代的记忆,这起到了“吸睛”的作用;此外,辽宁地区还有个地区差异特性,即来自于赵本山团队的演员和节目成为辽宁地区脍炙人口的精神大餐,如宋小宝等人在辽宁地区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欢迎度,这极大地吸引了以辽宁地区为主的东北、华北观众的眼球。
“央视春晚”背后需要思考的内容
体制的掣肘影响市场化运作
表面上看,我们现在的资金、题材、剧本、来源、艺人等都比过去要丰富得多,但春晚的节目创作能力似乎在下降,其观众满意度似乎也在不断下降。
我们这里说说剧本吧,剧本作为节目的灵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语言类节目来说,以小品为例,春晚的小品都有一种令人如鲠在喉的感觉,又要宣扬主旋律,又要体现正能量,又要表现焦点人物的社会形象,又要有教育意义,等,把许多元素付诸一个节目上,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如同“四不像”,令观众食不下咽、难以消化,即便你的立意再“主旋律”,观众接受不了,甚至弃之而去,又能做到什么宣传和传播的作用和效果呢?
不止剧本,春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体制的掣肘”,尚未做到市场化,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驱动机制。
拿出镜演员来说吧,仍然以小品为例,不仅小品演员出现断层,而且多年春晚演员始终保持着不变的表演方式方法,持续了许多年,不让观众看腻看烦才怪。我们既然能从如季播综艺《笑傲江湖》和《欢乐喜剧人》等挖掘出不少精品节目和演出者问世,那么,在春晚舞台上为何却难以窥见这些创新者的身影?
这主要还有个“春晚审核”机制的问题,春晚的审核机制对应于体制的问题,一些具有观众热度和市场化的演出者和演员未必通过得了春晚审核这一关,春晚的审核机制决定小品也许可以不喜剧,但不能脱离宣传国家形象的政治作用,这不得不说是春晚舞台面临的一大瓶颈问题,迄今难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