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客栈今日报道(2016.3.1)记得小时候每次看电视,妈妈都会叮嘱不要离电视太近。不论是电视、电脑还是手机,离人的视线多少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到VR,屏幕却直逼眼睛。
每次看日本动画片的时候,开头一定会提示,请在明亮的环境下观看。用电视、电脑、手机的时候,可以自己选择光线环境,但是到VR,眼睛却完全处于封闭的黑暗空间。
没错,今天VR陀螺要讨论的是,VR是否对眼睛伤害更大以及其如何解决。
电子屏幕对眼睛伤害最大原因——蓝光
蓝光是什么?如此技术向的问题请自行百度。
蓝光对眼睛的危害有多大?在2010年国际光协会年会中,世界顶尖光学专家一致指出:短波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蓝光照射视网膜会产生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上皮细胞的衰亡会导致光敏感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而且这些损伤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蓝光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修复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爱眼协会发布的数据,2006年至2008年因蓝光辐射每年导致全球超过30000人失明。
电视、电脑、手机能用外部环境调节,VR呢?
蓝光几乎存在于所有的LED/LCD光源的设备中,当然包括你正在使用的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以及现在炒得火热的VR设备。
而蓝光对眼睛的伤害程度取决于很多原因,包括屏幕的技术、屏幕大小、屏幕亮度、和用户脸部的距离和持续的时间。
在电视、电脑、手机上,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调节,比如调节屏幕亮度、保持和眼部的距离等等,以降低蓝光对眼睛直接造成的伤害。
但是使用VR,却无法避免屏幕和眼睛的近距离接触。不论是移动版、PC版和一体机版,屏幕和眼睛之间仅隔着两块镜片,距离不过10多厘米。VR原本强调的就是沉浸感的体验,和现实世界完全隔绝的虚拟世界,所以现在这种完全封闭的形式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要从VR眼镜结构上来改变是比较不合实际的。
13岁以下儿童应禁止使用,却是现阶段最大消费人群
对于VR眼镜(头盔)的使用,其实海外的几大厂商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Oculus的使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未满13岁的儿童,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视力尚未定型,所以是不允许使用VR眼镜的,而且13岁以上的青少年,也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并且需要确认是否出现身体不适。
Oculus产品使用提示
然而,对于这样的规定,国内现在并没有重视。据VR陀螺向业内的线下体验店了解,现在线下体验店的主要用户群以小朋友为主,VR视频和游戏带来的新鲜感还会促使他们重复消费。
现在VR尚未普及,30元/次的体验也仅仅是短短数分钟,所以目前来看即便对身体产生影响也只是微乎其微,但是当硬件、内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像最初网吧发展起来的时候,成为网虫,长时间沉浸其中,那带来的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从中国电脑、手机这些电子产品发展起来,演变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相对的近视患者、眼疾患者也在直线上升,而VR的快速发展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加速器。
对策:行业中各角色都要动起来
现在谈影响或许为时尚早。不过防范于未然总好过事后补救,而要防范需要VR行业中的各个角色一起行动起来。
移动式VR中使用的是手机,所以眼睛接触到的是手机屏幕。蓝光在自然光下危害最小,因此苹果在iOS9.3第一个测试版中加入了减弱蓝光功能,当“减弱蓝光”模式开启后,太阳落山后,iPhone 的屏幕会自动变成暖色,减少蓝光。在早晨,显示屏会自动调整成正常的色温,模拟正常的日光。而其他厂商的很多手机也有“护眼模式”,开启这个模式的时候也能降低对眼睛的伤害。
iOS9.3测试版中新加的减弱蓝光功能
VR硬件厂商:尽量使用质量有保障的材质,据称现在很多厂商已经想出如何应对屏幕蓝光的策略,在VR眼镜中使用带有蓝光过滤功能的镜片,来减小对眼镜的伤害。不过这样的问题会拉升成本,因此现在主流的一些眼镜价格会比较高。
VR玩家:有时候手机、电脑、电视看久了眼睛就会酸涩、疼痛、疲劳,这些不舒服的症状实际上是眼睛自我保护的信号。在VR里面可能这些反应会更明显,因此控制使用时间是第一。而如果作为家长,也需要尽量遵循规定,13岁以下儿童不让其使用,青少年则需要在监督下使用。
内容开发商:其实对于内容开发商来说,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1997年,日本播放的某集《口袋妖怪》中,为了达到震撼、酷炫的效果,使用了红→蓝→红→蓝高频率闪烁的效果,播放后导致部分人(几率1/4000),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视神经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晕厥、痉挛等反应。所以VR游戏、视频在开发中,也不能一味的追求酷炫、刺激的效果,而要考虑色彩和效果是否会给人带来刺激。
VR现在处于快速发展期,海外的主流厂商都在慢慢建立标准,但是国内现在乱象丛生,硬件参差不齐,对于很多厂商来说,或许从未考虑过蓝光伤害这个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却是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