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第四季于周五正式回归,然而首期节目播出后却让众多观众直呼“看的尴尬癌都要犯了!” 游戏不够精彩、MC也没了综艺感,《奔跑吧兄弟》带给观众的期待值正在不断降低……
今年的综艺节目数量相较2015年翻了一倍,节目总量达到了400档,然而面对众多的真人秀节目不少观众表现出的却是审美疲劳与心理麻木,“韩综”式的户外真人秀同质化严重让此类节目收视开始下滑,但今年“养成类选秀”节目却重新突围,打破传统模式的选秀方式让这类节目重回综艺风口!
活久见,《奔跑吧兄弟》让“韩综”跑进了死胡同?
在郑凯发飙、澳洲拖欠工资等一系列的黑话题下,《奔跑吧兄弟》上一季匆忙收官。
而这一季《奔跑吧兄弟》开播前宣传可谓铺天盖地,从首期的关注度可以看出节目收视的基本盘还在。但看完首集,有多少人跟小官一样一脸大写的失望?在电视机前全程保持着冷漠脸……首期节目不光游戏无聊,连MC们卖力的表演都显得如此浮夸,整期下来找不到丝毫亮点。
与2014年的风光亮相不同,《奔跑吧兄弟》上一季已经陷入了国内综艺“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的困境,收视较之前两季开始下降,兄弟团成员虽然全都站在了人气的巅峰,却很难让观众从节目中看到他们的真实感,尤其节目数度曝出按照剧本出演,折损了大批的粉丝。
节目办到了第四季,其实《奔跑吧兄弟》已经开始陷入了瓶颈期,首先游戏的设计已经看不出新意跟亮点,甚至完全照搬了原版内容,比如这期播出的黑箱子环节基本上就是还原了韩版播出过的游戏内容,几位MC费力的喊叫却并未达到游戏效果。
其实在节目首季成功后,《奔跑吧兄弟》制作人应该也意识到韩综的生命力,跟收割网红价值一样,“跑男”也选择了“一次性收割”,缩短了节目制作周期,每4个月就打造1季全新节目,这虽然将浙江卫视的商业收入进行了最大化,却也让观众对这档节目很快就出现了审美疲劳。
但观众对于“韩综”的这种审美疲劳不光来自《奔跑吧兄弟》,而是短时间内国内荧屏出现了太多相似的户外游戏节目,《二十四小时》、《真心英雄》、《极限者联盟》,几乎全都进入了盲目拼咖、疯狂虐星的韩综误区,而几档节目收视也均未达到预期。收视下滑、黑话题不断的“跑男”被观众开始诟病的背后其实是整个“韩综”模式给国内真人秀市场所带来的“后遗症”:
1、拼抢大牌,明星综艺价码不断高涨;
2、节目名称雷同、内容抄袭、缺乏创意,只顾追赶风潮节目缺乏精准定位,没有独特气质;
3、靠炒作、配CP支撑节目关注度
但不得不说,虽然观众对《奔跑吧兄弟》一片唱衰,但其背后的市场价值却依旧高筑,节目的冠名、广告跟版权共卖出了超过7个亿,但随着唱衰不断,“跑男”究竟还能维持多久的高回报呢?
养成类选秀节目再度复燃,粉丝经济助力内容变现
在户外真人秀开启的虐星模式,快速消耗明星资源之后。2016年,以选秀为雏形的养成类综艺节目开始回归主流视线。
或许最大的信号来自阔别10年的《超女》项目又重新启动、《蜜蜂少女队》、《燃烧吧少年》等多档养成类选秀节目备受关注,但毕竟时代不同了,如今的选秀节目靠着全新的粉丝经济模式可以最大化的将内容变现。
选秀十年,中国的粉丝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养成类综艺节目的经济学要如何做?不同于10年前的选秀市场,如今大数据深挖粉丝经济开始改写选秀模式,选秀节目的盈利模式也在不断嬗变:
1.0时代,短信投票
国内选秀节目的开端不得不提芒果卫视的《超级女声》!当年,《超女》的诞生如同一场娱乐的饕餮盛宴,吸引15万女声参与其中,决赛观看人数达到4亿,800多万人使用手机短信为支持的选手投票。
据了解,首季《超女》的广告短信收入超过3000万元,广告经营收入突破1.5亿,创下了当年神话般的记录。
2.0时代,艺人经纪
随着广电总局的限令跟观众的疲劳,选秀节目进入了更加专业化的模式,不再利用观众短信票选,而是交由更为严苛的评审选拔,比如之后产生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对选手进行更专业化的包装,深度挖掘选手的商业价值。
3.0时代 全新互联网选秀模式
对于这次的养成综艺回潮现象,虽然本质仍是造星,但是随着时代的脚步,如今的造星模式也与当年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了一大要素。
随着宅男势力集结成,女团的春天似乎已经不远了。今年国内女团抬头甚至井喷迹象明显,有女团元年态势。近期《蜜蜂少女队》凭借“女团”“养成”“真人秀”等元素迅速吸引观众视线。另外,芒果TV的《2016超级女声》也汇聚多方力量,以“liveshow竞技+真人秀+偶像养成”,对经典IP进行了模式创新。
可以这样说,如今选秀更多的借由互联网进行台网联动,通过选秀搭建一个O2O的渠道平台。
TFBOYS的成名正是互联网养成粉丝经济的力作,让粉丝参与了TFBOY成长的过程。台网联动的粉丝经济有更多重的可能性,除了通过双平台包装出来的明星商业价值,还有一些虚拟衍生品与实体衍生品的产生,这正是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盈利的关键。
养成类的选秀节目不仅可以让观众可以在电视上看到选手的表现,还可以进行O2O的粉丝接触,甚至可以像日本AKB 48一样用出售握手券等多样的形式进行线下的互动。
90后、宅男文化、粉丝经济等元素已经开始改变娱乐生态,这让偶像养成类综艺在商业上具备很高的衍生价值,而偶像团体也成为经纪公司的金字招牌。
今年,各大卫视有近十档的团体偶像养成真人秀推出,包括《燃烧吧,少年》、《蜜蜂少女队》、《青春纪念册》、《甜蜜青春》等全部主打团体养成,可见,在粉丝经济时代,偶像养成的模式再次回归潮流,新一代偶像团体在撬动粉丝经济方面有着巨大潜力,“钱”景无限,选秀节目或重回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