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迷茫》已经上映11天,票房仅仅收获1.7亿元,今天的排片占比为4.6%,票房占比3%。
连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本人也坦言,“老实说,这部影片目前取得的票房,我自己觉得并不是特别理想。”看来,一直擅长青春片的光线传媒,这次在《青茫》上的表现并没有像之前那么耀眼。
从《致青春》以7.1亿创造了青春片的票房奇迹后,银幕就迎来了青春狂潮。仅2013年就有十几部青春片上映,此后逐年递增,《同桌的你》、《左耳》、《栀子花开》、《我的少女时代》等等纷纷涌现。就像每个人都有青春一样,每个人也都逃不过青春片的狂轰滥炸。
不过,最近的青春片貌似已经疲软,观众不再那么期待,影片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特别是目前还在上映的《青茫》,问题出现在了哪里?
小官粗略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刚上映就陷“抄袭门”,口碑受挫;
2、青春片泛滥,观众失去新鲜感;
3、全新人班底,缺少话题度。
王长田回应“可笑”,编剧直言“鄙视”,“抄袭”究竟怎么定义?
《青茫》自从刚刚上映,就有评论指出,该片抄袭了《我的少女时代》和《哪一天我们会飞》,还能看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等青春片的影子。
《电影通缉令》更是与《青茫》导演姚婷婷展开了口水战。
在回应文中,《电影通缉令》罗列了22点“证据”进行反驳。
在“抄袭”风波愈演愈烈之下,连出品方光线传媒也坐不住了,董事长王长田携导演姚婷婷、编剧田博对“抄袭”进行了回应。
在王长田看来,“市场上个别人牵强附会地说桥段之间的模仿、抄袭,在我看来是相当可笑的描述。”他认为,“电影之间本身作为一种产品形式相互借鉴,甚至是无意的相似都是非常平常的,因为这样两小时之内的艺术形式有它的规律,包括人物的关系、故事的推进、情节的处理,甚至场景、服装、道具等等。”
导演姚婷婷说到被指“抄袭”的时候,依然难掩心中的委屈,在接受专访时,她依然有些激动地说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说我们是抄袭,说我们是烂片。我们之前已经推翻了三个完整的剧本,这一稿田博带着两位编剧一起写了98稿,拍摄的周期大概有86天。我们从来不讲这个过程到底有多艰难或者我们付出多大努力,因为作为一个电影来说不需要给观众解释太多,我们呈现的只能是结果。”
《青茫》导演姚婷婷、编剧田博
编剧田博更是直言“鄙视”那些一棍子打死一个类型的影评人。“一个是《少女时代》,一个是《哪一天我们会飞》。但凡知道电影时间的人就会注意到,《少女时代》在大陆播出的时候我们剧本就写完了,那个是电影剪完了才出来的片子,我抄也不会抄那么快。但是影评人用一个抄袭就一棍子打死,凡是同胞做出的东西他们就是不屑的态度,我鄙视你们。”
尽管后续在网络上也有了很多关于《青茫》的正面评价,豆瓣评分也达到了6.5,但是刚上映就迎来“抄袭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茫》后期的表现。王长田称:“它的影响主要在初期,后面确实就会被稀释掉。但这种前期的影响是相当可怕的,因为它往往会影响到一些意见领袖,影响到知识阶层。这样的话,很多人不看就给你先下一个定论,这个是比较讨厌的。”
青春题材泛滥如何“求新”?青春片+类型片才是未来
正如在文章开始提到的那样,从《致青春》以7.1亿创造了青春片的票房奇迹后,银幕就迎来了青春狂潮。青春片在市场上逐渐泛滥,除了落入俗套就是太过狗血,很多人都对青春片失去了新鲜感。
豆瓣上有网友犀利吐槽了2015年的一些青春片:
2015年青春电影之年度最狗血——《左耳》
一句点评:谁告诉你穿了校服就是青春片?
2015年青春电影之年度最呵呵——《栀子花开》
一句点评:何老师如果不缺钱的话还是别拍电影了。
2015年青春电影之年度最虎狼——《万物生长》
一句点评:裤裆里春情荡漾,银幕上骚情万丈。
2015年青春电影之年度最扯——《既然青春留不住》
一句点评:既然大胸留不住,不如拿来拍电影。
2015年青春电影之年度最疯狂——《少年班》
一句点评:欢迎来到少年精神病院。
2015年青春电影之年度最烂——《何以笙箫默》
一句点评:满身都是槽点,反而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
尽管如此,王长田依然认为青春片一定会被需要,也不会过时。因为从观众数量和他们的需求来看,中国的学生,再加上刚刚脱离学校生活的年轻人,这些青春片的主要观众加在一起可以达到数亿规模。“只是说你会不会拍得好,拍得不同,《青茫》上来就是想拍一个不同的影片。新人是其中一个,在题材、故事、人物等等方面,包括思考,都希望是一个新的东西。”
但是青春片拍了太多,的确很难再有新鲜的东西,因此很多青春片的剧情都在越来越狗血。可能也正是为了求新,《青茫》才一改狗血的“套路”,走上了“真实、清纯、干净”的宣传路线。没有牵手,没有接吻,甚至没有正经地说句“我爱你”。
“这个片子我们真的不是在讲爱情,我们讲女性成长、自我觉醒,以及实现女性价值。现在可能很多人是去看小鲜肉,爱情的噱头。但我们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部分。”姚婷婷说。
王长田补充到,青春片的创新还需要和类型片相结合,“类型片是中国电影的主流方向,但是类型片会跟不同题材结合诞生新的品种。”
其实美国的大部分青春片都是类型片,比如歌舞片、校园案件类、校园惊悚、校园戏剧等等。但是不管怎么类型化,中国电影仍然应该有自己的气质。中国观众是受现实主义教育长大的,所以浪漫的东西、天马行空的东西,在中国观众这里有些匮乏。
因此这种文化环境让中国电影人制作影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接地气,要跟生活有一定的还原度,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把这些东西再跟类型片相结合,才是青春片能走得长远的关键。
王长田
用新人是一种“风险投资”,艺人将迎来“改朝换代”期
剧情和题材的新颖的确可以为影片加分不少,但是一部电影全部选用新人的话,风险还是很大的。而《青茫》恰恰就是一部“全新人”的影片。
姚婷婷是第一次导演银幕大电影,演员也几乎都是第一次演电影,连原著《谁的青春不迷茫》都不是一本小说。这与之前的一些明星阵容、大咖导演加盟的青春片相比,噱头和话题都弱了很多。尽管如此,王长田却说这是光线传媒的一次提升。
在王长田看来,敢于全用新人,是需要下定很大的决心的。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王长田判断,中国目前严重稀缺导演、编剧和演员,而新一代艺人“改朝换代”的时间就要来了。
王长田多次提到,中国仍然缺少200位好导演。因为中国市场一年内大概生产六七百部电影,上院线的在300部左右,按照比较高的频率假设,每个导演一年可以拍一部影片的话,那么市场上就需要300个优质的导演,但是目前整个市场上能够达到标准的导演仅在100个左右。
不仅如此,中国市场现在也急需有潜力的编剧和演员。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太快,仅仅用了1/4到1/5的时间就走完了美国电影走过的路程。因此,电影市场的淘汰和新产品、新人才的出现都被高密度地压缩。王长田称,现在很多影片要找到一些合适的,而且也不需要是明星的演员都非常难找。
因此,光线有了新人计划。王长田透露,在导演方面,今年上映和开拍的导演处女作影片会超过10部。另外,光线还推出了100新艺人计划,即在未来2到3年时间中,光线投资的影片、电视剧、网剧,会存在100多个新人触电的机会。
就像《青茫》,所有的人都是新人,利用这样的机会,光线会大量签约新艺人。“我们目标是成为中国在新艺人经纪上规模最大的经纪公司。”王长田信心满满地说。
除了大家熟知的柳岩、包贝尔、关晓彤,《左耳》的演员,《青茫》的主要演员也都已经被光线签约。
参演《青茫》的李宏毅,由光线和芒果娱乐共同管理
之所以这么看重艺人经纪,是因为“改朝换代的时间已经到了”。在王长田看来,未来的两三年中,会是中国新一代艺人的崛起时间。而过了未来两三年之后,可能就会有非常长的一个寂静期。在这一段时间里新艺人涌现时间、速度都会大幅度减缓。因为新涌现的这些人将占据市场一段时间,压制其他新艺人崛起的机会。
在历史上,这种状况也曾反复地发生过。最明显的就是当年赵薇、周迅、陈坤、黄晓明这些人起来的时候,他们占据娱乐界非常长的时间,而在他们占据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新人涌现。到了去年,新人才开始渐渐涌现,这说明新的改朝换代的时间已经到了。而光线传媒想要在这一段里抓住更多的机会。
不过,王长田也坦言,培养100个新艺人更多的是机会的投资,风险的投入。“一个项目让新人或者名人去演,当然用新人的失败几率更高,而有失败就是我培养新人的成本。”
当然,对于《青茫》来说,倒也谈不上失败。据王长田透露,《青茫》的制作成本在3000万以内,“宣发成本不算少,主要跑了三四十个城市,但也都是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么来看,按照目前的票房,《青茫》已经收回了成本,最终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