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盗墓探险,还是超级IP,《盗墓笔记》都容易让人联想起去年亮相戛纳的《寻龙诀》。相比《寻龙诀》里养眼的三位主角,《盗墓笔记》选择了更年轻的一批演员—--海报上的井柏然和鹿晗,看得出一个“盗墓”故事俘获更多女性观众的野心。同时,《盗墓笔记》的戛纳之行邀请了原著作者亲自坐镇。当南派三叔提出要做“IP架构师”、要拍八部系列电影时,他在宣告的是将IP品牌化、系列化的愿望。
而短短一年之后,《盗墓笔记》所面对的市场格局与机遇挑战,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过去的几年里,几乎每一年都被定义为“IP元年”。可究竟如何大气磅礴、翻天覆地的年份,才能被命为元年?深究这个定义并无太多意义,反倒是超级IP延展出的某些定义,更有其讨论的价值和空间。
广义的IP早已承载了太多质疑,而其中的许多问责也是操纵方自食其果。毕竟去年440亿总票房的身后,背负了许多的非理性囤积、版权撕扯,以及不重视规律的热炒。大多叫做IP作品的生命历程其实很短暂,它们只是被取出了一个概念的核儿,再被经营者短视而粗暴地利用。在国内,IP向大电影转化的道路上,已经有着千姿百态的奇景。
要说如何将IP品牌化、并赋予其续航能力和延展力,《美国队长3》就是个眼前的例子。戛纳电影节开幕之时,《美国队长3》正好完成了在中国的首周末上映,三天票房破六亿。运转了76年的漫威王国,对于经营IP有其高效的法则与战略,它可以把IP做出一整个生态圈的价值,从游戏、漫画、衍生品到主题公园,在多个领域打通价值。从银幕上看起来,《美国队长》系列的第三部邀请了复仇者联盟和其他超级英雄加入,是为故事格局的升级;而在IP经营的战略层面,这不仅是故事人物之间的互动,更是IP之间的有机联动和捆绑升级。
值得资本和制作方追逐的超级IP,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语境下该被如何定义?我们难以找到毫无异议的标准来定义“超级”二字,正如我们没法精准定义“元年”,但如果一个要选出个角度来甄别“超级”,那应该是时间。IP泛滥如潮,而在时间这个检验器下,真正称得上超级的只是寥寥。
看向国内市场,绵延八年的《盗墓笔记》和不到十年的《鬼吹灯》,其巨大的读者基础和相对较长的生命,使得它们成为业内热门的超级IP。在探险、奇幻、动作、爱情几个类型的结合之下,《鬼吹灯》改编的两部电影票房加上衍生产值高达几十亿,《盗墓笔记》或许有更大的野心。
但是前方的风景未知,毕竟超级IP到超级电影之间的转化从来都不是必然的。一个生长数年的超级IP,最初面对的也许是十年前的小说读者,而十年后当它面向不同媒介的观众,自然要拿出相应的拆解招式。如何把小说改编为视听语言和影像美学并不是个新问题,难的是如何在类型电影不断发展的市场里,改编出有商业卖相的大片。
关于这个问题,给出答案的先例并不多,《寻龙诀》算是一个,尽管它没有严格忠于《鬼吹灯》的原作。乌尔善总结他的改编时,提过基础的两点:一是研究探险系列类型的特质和规律,再根据规律创作;二是整理出原作最有意思、最本质的特点,再结合类型要素做故事。而对于广大的非书迷观众,这些考量都让电影发出了一种更方便识别的邀请信号。
看向一年后的《盗墓笔记》电影, 南派三叔的参与给这次改编增添了先天优势,至少在把控原著气质上。面对着激增的市场,《盗墓笔记》请出了作者坐镇来把住原作的“气”、“神”之脉,在此基础上的下一步必是做出符合市场规律和类型化规律的改编,哪怕它需要大刀阔斧。
中国电影产业中超级IP的生态系统必然会形成,但现在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人们才会格外关注几个有苗头的先行者。正如超级英雄电影里所讲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样的超级IP接下来的表现,在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