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随着某平台自制网络剧《最好的我们》热播,青春题材类内容影视作品又被大家拿出来反复琢磨。当然,该网剧的热播,离不开原著粉丝和明星演员的加盟。但是到底如何来讨论网络剧这个新兴产业的盈利呢?
传统电视剧的盈利方式分:
1、 广告植入 :目前的影视作品,无论是电视剧、电影乃至综艺,几乎不可能完全脱离广告商的投入而产生的独立创收,影视作品对广告有很强的依赖性。
2、版权出售:国内目前行业内对版权的意识越来越清晰,虽然“一剧两星”政策让制作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版权的出售仍然是传统电视剧收入的“大头”,相传《如懿传》制作伊始,便卖出了单集1500 万的天价。
而网络剧在销售盈利上,拥有另外两个渠道:
1、CPM付费分成 :按访问人次收费已经成为业内惯例,不仅体现在网络剧上,网络电影也是这种分账模式。
2、付费点播 :但视频网站的付费平台相对于其免费播放平台而言,付费平台对于影片有自己的评估标准和准入门槛。
这样的盈利模式看似具有客观的收入渠道,但是对于新生代网络剧来说,却只是徒有其名。《盗墓笔记》编剧白一總曾在采访中就表示,网剧的网络付费看似有很多会员收入,这一块实际上是网站在挣钱,制作方并没有大量盈利。就算现状如此,可为什么仍有制作公司不断大量制作网络剧呢?甚至很多老牌传统影视公司也加入网络剧制作行列呢?有的还不惜重金砸下明星出演网络剧呢?据报道,华谊兄弟所投资的网络电影制作公司也纷纷开启了网络剧计划,华策影业也与新媒体影视出品发行公司新片场达成战略合作。其实,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网络剧的收视群体相对明确且固定,他们是新生代的年轻人,学生,毕业生,白领,构成了一个固定且具有强消费能力的群体。行业内种种迹象都表明,若传统影视公司再不跟上互联网影视的步伐,就注定会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淘汰。
许多网剧制作人都有一个想法,当IP 价格高到离谱买不起的时候,砸重金去买IP,还不如投资一部网络剧自己创造一个IP,这种“网络剧+大电影”的IP孵化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内广泛提出的概念。例如2015 年,创造十亿票房的电影黑马《煎饼侠》,就是由网络剧《屌丝男士》所衍生而来的产品。可所有的网络剧都能够这样操作吗?《煎饼侠》的奇迹是可以任意复制的吗?2015 年 5 月,乐视影业拉着高晓松到清华大学宣布:《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将改编电影,当下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片方表示,在拍摄电影的同时,乐视还会套拍一部同名同人物的网剧来孵化这个IP。可喜可贺,这样的大动作在网络剧上收效相当不错,收获了大批粉丝的同时,热度也持续攀升。可当大电影上映之时,其票房表现远不如预期。《煎饼侠》效应在这次并没有出现。优质网络剧孵化大电影IP 的计划为什么在《睡兄》上不生效?
1、掌控表现手法的能力缺失:虽然有网络剧的长期人气积累,观众对于《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大电影也已经充满期待,但相比于网络剧的叙事手法,由于电影的篇幅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给四个人物的故事都做一个了结,导致很多内容都没法展开。但是彻底打破自我,实现全面翻新是非常困难的,《万万没想到》的票房表现未尽如人意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接同名网剧版上大银幕,甚至影片充满大量跟网剧类似的搞笑段子,很多观众表示在影院看得尴尬症都要犯了。这类电影反而没有网络剧趣味性强。
2、观众层面的预计过于单一:《睡兄》大电影在剧情方面延续了网络剧的内容,在网络剧没有给出结局的时候,大电影来完美补位。然而这一计划完全是出于网络剧粉丝的考虑,这仿佛给这部电影设立了一个较高的门槛——没看过网剧的观众,您请出门右转!
3、不可不看的明星“粉丝效应”:网络剧一般都是小成本制作,因此请不了大卡司,年轻演员可以激发网络活力,培养新生代偶像也未尝不可。但对于院线来说,明星强大的“粉丝效应”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看看《匆匆那年》,网络剧的拍摄,从导演到主要演员一溜儿的新人,制作费花在演员成本上的费用就变得非常低,一集100 万的投资都花在了制作和编剧上,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影片的质量。而电影版的《匆匆那年》则采用了强大的一线明星阵容,连主题曲都有天后坐镇,甭管它最后评价好坏,票房是赚足了。因此,成功的例子可效仿,但要摸清门道。
虽然目前很多网络剧不是捞钱工具,但是它的确是孵化IP 的一个绝佳的渠道。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利用好的网络剧孵化IP,创造好的口碑,形成一条自己的IP 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