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已至,2016年上半年票房数据轰然落地。年初,各方放话的今年年度600亿票房大牛市行情有变。
2016年上半年内地票房报收246.86亿,相比2015年同期的203.63亿增长21.2%,依然保持不能忽略的增长幅度。但是,比照2015年上半年同比2014年50.3%的增幅,则划出了一条拉恐怖的下坠线。
更加挑刺小心脏的是,今年第二季度票房99.07亿,环比上一季度的144亿下滑32%,同比去年同期的106亿,微跌7亿。这次双降,是最近五年来(以2012年为起点),在华语影市一贯上演的普大喜奔剧情中,首次发生的反转演绎。
在票房数据之下,是华语影市上无数扛活出大力气的挫人,半年自虐挨虐的无穷卖身事迹。他们是献是卖,都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撩动那些娇艳的数据。
小官从上半年这些的数不清事迹or事故当中,扒出几个关键词,摞在下面,喜欢就自己拿。
野蛮
上半年依然保持着华语影市近年来,千年的霸道总裁野蛮作风。
在今年2月寸日寸金的“春节档”里,三部吸金巨制《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联合坐庄,一举将2月票房凶狠拉升至68.7亿,同比去年增长67.2%。
此前,华语影史最高单月票房是2015年7月的55.06亿,今年2月以24.8%的增幅将它拉下马,荣登新任榜首。事情并未到此结束,本月超过同期北美2月的53亿票房,成为当时全球最具价值的影市。
还没完,市场观察家们火上浇油,乘兴而来,纷纷抛出年度票房600亿的预期。
还没完,观察家们有点醉了,更是提出了在2017年,华语影市将抵达103亿美元的估值。这一数值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越过同期北美影市的101亿票房,将华语影市推至全球第一影市的位置。尽管小官一分钱都分不到,还是有些小激动。
还是没完,到了4、5月,连续两月票房惨淡。4月仅为31.1亿、5月则是31.4亿,这两个月的单月票房甚至不如《美人鱼》单片的33.9亿票房。影市在6月虽然稍有回暖,但是,如上文所述,第二季度同比去年下跌32%,并拖累上半年票房同比去年只是增长21%,未能达到天经地义的30%基线。
此时,因2月票房而躁起的观察家们惨遭打脸。与此同步,人们重新调整年度票房预期,修正为500亿,与2017年超美的言论划清界限。
华语票房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票房同比上期,一定能够实现最低30%的增长幅度。这一表述已经自塑成一个神话。
神话向来独立在已知世界之外,它自我论证,如同真理一般无须解释、不容置疑;它自我实现,不须任何外力介入,必定实现所有的神谕。因而,练成神话的华语票房不需要任何人为它操心,就可以完美地实现神意所钟的美好故事——不停地增长,直至成为全球扛把子。
太爽了。
上半年的现实将这个无敌的神话击破,给予影人一次珍贵也难得的反思良机。
躁动
“叶问”事件始自快鹿系公司花费2亿从黄百鸣手中,买断影片《叶问3》的内地发行权益。随后,这一事件一路放纵狂奔,直至脱缰,引发失控混乱、不可收拾的残破局面。
泰森参演影片是它发出的第一弹。借力泰森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叶问3》拥有了国际大制作的气势,激发起人们直拔云霄的联想。
接着,快鹿系将《叶问3》的票房收益预估为10亿,转化成证券化产品,通过众筹平台、理财公司、P2P平台发售一空。
从事后看,快鹿集团在此次资本运作中,主打的获利渠道并非在影市,而是在股市。
2016年2月,十方控股和神开股份发布公告,相继认购《叶问 3》的票房收益权。消息宣布当天,两者的股价受到股市的青睐,呈上扬趋势。
随后,影片《叶问3》于2016年3月4日在内地上映,本次事件的名义主角登台亮相。当天,快鹿系所属的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股价飙升,上升幅度分别为22%(港股)和6.35%。
然而,《叶问3》放映档期内,多家影院在凌晨每隔十分钟就有一场《叶问 3》的排映。这一异象惹人生疑。此后,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渐至浩大。紧接着,监管层介入这次市场乱象。
3月18日,经调查后,广电总局做出处罚决定。多日来,在媒体与影人之间,争嚣不休的疑云被驱散一尽。《叶问3》坐实票房造假。
在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跌宕起伏的烧脑剧情上演期间,从2016年3月7日至3月11日,十方控股股价下跌59%,神开股份则下跌了18.01%。
在事件的终局处,快鹿系财团未能放出大招,解脱困局,挽狂澜于即倒。3月31日晚间,金鹿发布官微公告称,自 3月25日以来,陆续出现部分客户资管类产品到期后未能兑付的情况,资金缺口在 3 亿元左右。事情至此,告一段落。
在这一事件里,被金融资本瞄上的电影,最重要的不是影片内容,而是一部影片在当前影市里,似乎能够激发无限妄想的票房。
“叶问”事件揭下,国产影片在不同程度上的票房造假、注水的遮羞布。此前,这一做法几乎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几乎是新片上映必定要打的头阵,是出品方发行方例行公事。甚至,有些公司能够为有需求的影片,提供全套贴心的此类专业服务。
随后的4、5月间票房低迷。这可以部分的归因于,“叶问”事件之后,监管层对票房造假的高压态度,以及舆论对此类事件的高度关注,使得相关方保持了克制。因而,4、5月低落的票房可能是沥去泡沫后,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纯天然原生票房。这并非坏事。
此次,华语影市撇去以往焦人的燥热,这或许可以看作一个良好开端。
超能
2016年6月8日,《魔兽》上映,今年第二季度的嗨点就这样跃至眼前。
本片的零点场票房,轰下《速度与激情7》所创的5200万历史颠顶,将这一数值拉升至5500万的新高。此后,本片票房一路高亢,国内上映三天狂收8.15亿。首日含零点场3亿票房,次日端午节2.98亿,第三天2.18亿,无压突破华语影史上最快破8亿等多项纪录。上映第5天,票房即超10亿元。此前两个月的影市阴霾,至此一扫而空。
同期的“天启”票房承受重压,于6月8日这一天跌至2400余万。此前一天的票房则为4000余万。更加悲剧的是,在6月9日,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上映的第7天,它仅仅获得了15.5%的排片。相比之下,《魔兽》的排片是63.78%。故事到此已经结束了。
怪“魔兽”喽。
“天启”的下场,其实是命中该有此一劫。
“天启”所属“X战警”系列,于数十年前在美国创生,发展至今。在此期间,一代又一代正当龄的漫迷沉迷其中。他们追踪着故事中每一个人物的成长、每一件重大事件的辗转起伏,熟知这一虚幻世界观中的全部细节。
因此,粉丝对IP参与模式,以及身心沉浸程度,才是一个IP神话的真正起源。
在中国,中国网民接入网游《魔兽世界》的时点,极大地强化了这一进程。
《魔兽世界》于2005年在国内落地之际,中国的网络化进程方才起步,对网游的认识正在启蒙之中。并且,在当时,10多岁到20多岁的适龄人群一方面倍感学业压力,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可选。
《魔兽世界》一经放出,即以宏大的世界观、精致高仿真的场景、生猛的角色,凶悍地征服了玩家。他们滞郁的生命激情在《魔兽世界》里恣意宣泄。这时,供他们征战的艾泽拉斯大陆,一举成为他们的精神庇护所。
事隔多年后,“魔兽”IP成为引发他们旧日激情的触媒。因而,IP不仅是一个有关产权归属的法律名词,同样也是一个用于定位时空的GPS坐标体系。
这是成就“魔兽”横霸影市的根本原因,成功的宣发只是辅助手段。
此时,在“魔兽”狂啸之下,万达67.5%的首映排片,并不显眼。
到了6月18日周六,多地万达影城出现单日票房异常。
佛山的某家万达影城单日产出票房数据,位列全国影院单日票房榜第4位。另外,东莞、泉州、南宁的单家万达影城,冲入上述榜单的前20序列。以上4家影城均位于华语影业版图的边疆地区,往日在榜单前20的显赫位置上难觅踪影,此次出位的表现引人注目。
细加观察,就会发现4家影院在《魔兽》的放映上,所获不菲。以佛山那家万达影城为例,它在6月18日放映[魔兽]的票房为29.4万,为全国单院最高。并且,环比周5的5.8万票房,上涨400%。同部影片票房在周五周六出现这种暴涨情况,通常只会发生在,某部影片于周六首映的时候。显然,《魔兽》不属此类。
万达院线此举很有可能,是在为本片的主投方、自己的全资子公司万达影业托市。
今年暑期档动画大作《摇滚藏獒》将于7月8日上映。本片首映在万达院线,仅获7场预排场次,份额占全国场次的0.3%,排名倒第一。再联系之前今年4月15日上映的《纽约纽约》。 在首映当天,万达院线排片占比为1.6%,均低于华谊兄弟、博纳、卢米埃等院线排片。
这两部影片的主投方皆为华谊。
《摇滚藏獒》、《纽约纽约》两部影片不具备《魔兽》真实可感的粉丝热情,所以无法判断万达院线的做法,是出于限制竞品的目的,还是,仅仅是正常的排片规划。
不过,这些未经证实的猜测,并不影响以下的判断。
今年6月,万达院线全资收购万达影视。此时,万达院线成为涵盖从电影开发、投资、制作到放映全产业链的全能公司。从而,它获得了超能力。
万达院线可以在放映端限制竞争对手的影片上映,可以为下属公司的影片提供强有力的放映资源支持。考虑到万达院线2015年票房收入为63亿,为全国票房的14%,位列院线榜单榜首。现在,把万达院线能够影响一部影片的票房份额,粗略地估算为14%。这一比率在任何一个行业内,都不能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在电影行业内,这一份额的票房已经足以使影片收益,落至止损线以下。
同时,万达院线做到这一切,只需一个简单的行政指令即可,这只是日常工作中再普通不过的常规行为。对它来说,这些做法的成本,可以近似看作是零。太容易了。它能够抵御,如此简便地压制竞争对手的诱惑么。
不过,这一垄断的端倪是今天才出现的么。在全行业的高声喝彩中,光芒万丈的“春节档”,7天揽入36亿,是全球最高的单周票房,仅有3部影片上映。而堪比“春节档”的北美“圣诞节”档,在2015年12月25日至27日之间(2016年圣诞节档还在路上),仅有3天,却有至少12部影片上映。本期榜单最后一位的《恐龙当家》收获378万美元票房,不能认为是陪跑。
“春节档”发生的,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垄断呢。
这样的想象促发了业内极大的忧虑。如果这些推测转变为事实,行业的创造、更新活力将遭重挫。
发现问题虽然于事无补,但是,毕竟向解决问题迈出了第一步。
希望
这里的希望不需要原因。
只需要想象一下,2015年12.6亿的观影人次,2016年至今7.15亿人次,他们绝不允许华语电影毫无希望。另外,更有网络等其他渠道数以千亿计的人次(只看苍老师的伙伴们请自重,请表站过来),一同怒吼:“怕个锤子,哥替你扎起。”
华语电影,必定宇宙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