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客栈今日报道(2016.7.22)VR or AR现在已经可是说是业界普及知识了,而众多硬件跟产品还仅仅停留在Demo阶段,最近的游戏陀螺参加了几场AR跟VR的发布会却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VR or AR究竟是什么?大家真的知道么?
VR跟AR是被炒火的,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未被探索的新大陆。
首先,VR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了,这个概念还是上个世纪的概念。而火起来也是因为一家叫Oculus的公司,他们在三年前搞了个众筹做VR眼镜,一个月就筹到了200多万美元,后来又融了7000多万美元,正当大家还没缓过神来,Oculus就被Facebook用20亿美金给收购了,整个行业都懵了,然而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放话出来“未来VR是主流的通讯交流平台。”于是业内大佬纷纷重视VR,纷纷投资做VR。
至于火的原因,其实就是离钱近的地方,就有商机,而更多的大佬们纷纷在赌,万一真的是未来需要呢?如果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多尴尬。
而最近的《Pokemon Go》却将AR(MR)技术完美的应用到它自己本身这个超级IP上面了,引爆了朋友圈的广泛传播,说明好的技术普及是需要好的内容支撑的,而且也需要新的尝试。
(说句题外话,人们喜欢VR么?人们喜欢AR么?其实大家喜欢的仅仅是《精灵宝可梦》)。
也许,未来的游戏会变成这样
AR or VR的界限与定义?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现实增强、MR(Mix reality)混合现实。这三种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义,但是很多新设备已经把这个原有的定义模糊了,比如说VR一般来说是电脑模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幻世界,提供出视觉、听觉或者触觉的模拟,让使用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而辅助的摄像头同样可以把现实带入到视线中来加强。而AR原本是在现实中加入虚拟的信息,而如果AR的显示足以覆盖住原本的现实也可以当成VR来体验。MR就介于两者之间了,但是其实区别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AR or VR会因为某些产品爆红么?
很明显,比如《Pokemon Go》的火爆,等于大规模的传播MR或者手持AR概念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AR游戏,虽然它并不是头戴式设备,而VR同样有游戏界主机老大PSVR带领,据说亚马逊预购的第一天就已经卖光了,而无数用户纷纷指责亚马逊,但是依然买不到。而Oculus Rift也排队发货到8月了,虽然昂贵,但是产能不足代表了预期没有实际的变化快。
都说电子竞技、电子体育,那么VR体育、VR竞技呢?
现在都在说VR or AR电竞,什么样的VR游戏才是电竞游戏?
其实现在VR电竞跟AR电竞都有着自己本身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VR设备就是VR眼镜,其实就是站在一个地方跟靶子一样不能动,而个别可以动的设备又有很多场地的局限性,比如FPS类的枪战游戏,现在的设备大部分就是转来转去的开枪,无法解决一个FPS的输入问题,这就代表了蹲下跟闪避或者跑动根本模拟不出来。
什么样的VR竞技能叫竞技呢?就是可以像以往的游戏中,比如FPS之类的游戏中可以做到的动作,但这些设备大部分都比较昂贵,所以希望竞技举办方会推广跟免费游戏的相关措施,当校园中学生们讨论的竞技不再是传统的电竞,而是VR电竞的时候,应该就算是电竞的春天了。
《钢铁侠》主视角一定是VR视角、或者AR辅助瞄准视角,或者就是个全息头盔。
VR or AR体育是否可能?
VR体育这个概念其实也出现了几年了,至于能不能有彻底实现的一天,现在还没有办法确定,但是思路是好的。比如有VR单车,就是类似健身房里那种单车,加上相关的设备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骑单车游历全世界,或者旁边虚拟出一个健身教练来指导你,在或者可以线上跟朋友或者世界各地的人PK比赛,而单车可以模拟出上坡的阻力跟下坡的滑行,左右摇摆,甚至前面可以有一个电扇虚拟出游戏里骑行出的风阻,这类的概念基本可以无限多。
总之,硬件只要能达标,就可以虚拟出无限的可能,这也是虚拟的魅力所在。
暂时的行业硬伤,其实VR or AR是可以完美的。
现阶段的VR or AR还有什么不足?
现阶段的几大品牌跟小厂都各有不足,例如透气性、可视角度、瞳距调整、近视调整、重量、续航、透光率、应用与片源不足、场地限制、分辨率、刷新率、还有个别的硬件本身出现连接电脑时候太过繁琐,甚至有电脑客户端有问题的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不舒适。而所有的不舒适基本都可以通过增加成本来合理控制,但是售价又是硬伤,现阶段还是要有舍得吧。
硬件提升到什么程度才能解决我们所需要的?
人眼的有效像素大概有5.76亿,人的双眼在水平方向上有120度的视野,垂直方向上有135度的视野,在这片视野范围内人眼的像素极限是1亿1600万像素,最接近这个数字的是16K分辨率(1亿2800万像素)。而这只是理论上,人类天生看东西都会有聚焦到一个点的习惯,余光去看一些东西只能是模糊跟大概,所以理论上达到单眼4K就已经有非常不错的效果了,而8K可能就已经是大部分人的“视网膜”极限了,而高刷新率跟低延迟也已经是老生常谈,所以单纯从看的角度出发,只要肉眼很难看到像素点加上不晕就算是完美。
触觉,几乎都需要外部设施辅助,而现阶段其实已经出现了类似可以模拟子弹打到人身上感觉的背心、模拟失重的离心座椅、甚至模拟成人游戏里面的女性人偶。但是为什么一个移动起来的腿部识别?或者蹲下跟趴着的设备都没有出现呢?
写在结尾的话
普及的路线其实还很漫长,现在业内人士自己也清楚,除了极限发烧友跟媒体评测这些人,很少会有大众用户去购买一款真正意义上的VR设备,而AR设备也仅仅是专业IT人士应个景购买。就像大家都在说今年是VR的又一个元年,什么叫做元年呢?就是当你大街上随便问一百位行人,有30位家里购买过VR设备,差不多就是VR元年了,现在大街上随便拉住100位行人,有可能1位都没有购买,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过VR。
普及方案除了传统的媒体曝光,培养用户认识VR设备,其次就是大量的开设体验馆,而除此之外仅仅剩下VR的电竞与主播行业兴起可能会带动一部分产业。
普及路线暂时比较好的应该只有PSVR了,广泛的硬件基础跟忠实用户撑起了PSVR的购买量,而大量的游戏阵容也使得除了忠实用户以外依然有部分用户买账。更多的厂商可以学习一下这种生态路线,或者像《Pokemon Go》一样进行结合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