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李易峰“爆冷”获得百花奖最佳男配角一事,在影视圈引发一阵热议。从面瘫演技到烂片当道,许多“有志之士”曾对影视界的这种“歪风”或公开或私下的炮轰和调侃。
烂片当道的原因当然十分多元,导不精,演无心,IP价值水涨船高,匆匆加入鲜花小肉就进入市场逐利。然而纵观这两年国产影片中口碑票房形成巨大落差、争议极大的影片,排除掉上述因素,它的故事都是薄弱甚至是缺憾的。可以说,编剧在“烂片生产”中有不可规避的责任。
娱乐资本论创始人吴立湘担任论坛主持
因此,笔歌影视主办、娱乐资本论联合主办了一个编剧论坛“烂片当道,编剧何为?”。我们邀请了芦苇、史建全、汪海林、宋方金、王力扶、陈彤等几位编剧一起,和论坛主持、娱乐资本论创始人吴立湘一起,聊了聊资本介入对于影视利弊以及对于编剧的影响、影视界烂片当道编剧的出路在哪、未来影视题材的发展方向等等。
同时,娱乐资本论河豚微课推出了特别企划编剧季,我们邀请到余飞、史航、汪海林、饶俊四位亲临授课,大家扫描下方二位码即可报名。
“资本就是一条狗,专找屎吃”
笔歌影视论坛“烂片当道,编剧何为”
近十年影视行业得到了爆发式增长,热钱涌入,资本给过去小农经济式的编剧行业带来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影响。然而一方面是年票房30%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粉丝电影、综艺电影轮番上映,这种影响究竟是利是弊,似乎谁也说不清。
汪海林: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对影视产量有一个饥渴的需求。但是我们目前成熟的创作者完全无法匹配这种需求,这是量和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我觉得“IP+小鲜肉”这种因为资本逐利而形成的生产模式非常反动,幕后去技术化,小鲜肉去演技化,这导致了编剧在创作上的一些问题。
王力扶:资本进来没有问题,但是它只能是一个手段。可是现在资本进来把专业人员给玩儿了。影视这个行业有特殊性,必须靠人脑识别、手工加工,是无法量产的。但是资本进来以后,就开始注水,从各种渠道打捞了许多业余作者,产生了许多次品。我曾经非常绝望的说过,我们编剧这个行当现在几乎是能识字的就可以开始写东西,乱成这样了。资本进入后干的一件事就是把逐利合理化了,但其实资本应该听头脑的,而不是头脑听资本的。
陈彤:资本是逐利的,如果样样都好才能做好电影,那成本就会非常高。如果随便弄一下就能挣钱,那一定是挣快钱的。
宋方金:有很多创作者,你们写的都不是作品了,你们写的连产品都不是了,你们写的是理财产品,是大家的融资工具,这多可怕。
史建全:资本进来就是一条狗,专门找屎吃。电影的发展最大的绊脚石就在于制作商,他们太狭隘,总想做时尚、跟风的东西。
编剧是孤独的理想主义者,而不仅仅是预测明年热点
史建全、芦苇参加论坛
IP是一个这两年来被反复翻炒当至今热度不减的一个词,进而衍生出了人设、故事买手等新词。
编剧从一个艺术工种变成了一条流水线,在这条流水线上生产出了像漫威电影宇宙这样的商业精品,在故事不拉后退、中规中矩的情况下,靠人物塑造、特效等方面补足。但目前国内生产线造出的产品,都面临了售价不错、质量堪忧的情况。
作为编剧,究竟如何去寻找自己的出路呢?
宋方金:编剧不是人多力量大,不是说十个人加起来就超过莎士比亚了,要做一个好编剧就必须是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养家糊口的人永远不会是一个好编剧。
故事这门声音的秘诀就是个体,所有试图进行故事孵化、剧本孵化、剧本工程、创意基地的,以前没人成功,以后直到永远都没人成功。只有你一往情深的故事,才能创作出好的剧本。
编剧们一起开公司,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或者是经济工作平台,创作并没有说大家可以一块聊。
没人能预言明年会流行什么,下一部电影是否大卖,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面对你的内心、写下你的故事,尽可能保证自己故事的尊严。一个好的作者应该维护故事的尊严,而不是去预测明年的热点。你的剧可以产生话题,但是你不应该从话题中写作。寻找自己熟悉的写作资源,而不是去追热点、追话题、追影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