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外媒差评居多,李安这次玩失手了?
当前位置 :首页>产业新闻>返回
时间:2016-10-17 编辑: 来源: 娱乐资本论 时光菌

1.png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于11月11日全球同步上映,影片于10月14日在美国纽约电影节进行了全球首映,首轮评论出炉,褒贬不一,而且差评居多。

  截至目前,影片的烂番茄新鲜度仅为17%,6篇评论中仅有一篇给出了好评。

22.png

  而影片的MetaCritic媒体评分则为58分,一共3好评3中评,TheWrap和The Guardian都给出了差评最低分——40分(满分100),《综艺》给出了最高分80分。

22.png

  本片采用3D/4K/120帧的摄制格式进行拍摄。对于“3D、4K、120帧”,如今普通观众对前两项已经很熟悉,而“120帧”才是革命性的挑战。

  在电影产生之初,由于手摇式摄影装置的拍摄速度不统一,有些只有16帧/秒,有些高达40帧/秒,因此当时电影并没有帧数标准。后来发展到有声电影,只有24帧/秒(每一秒影像里面有24帧的画面)能保持最高的声音清晰度,于是24帧/秒就成为了电影拍摄帧率的标准。而这次,相比传统格式,李安一下子将帧数提高了四倍。

  《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的特效导演道格拉斯·特鲁姆布就很推崇高帧率拍摄,他认为理论上这样的极致帧率会使动态画面更流畅平滑,带来更舒适的3D效果和敏锐的真实感。

  但多家媒体在观影后,对于这种摄制格式产生了质疑,The Playlist甚至认为影片对于全新技术的使用反而削弱了画面本身的情感力量。而《好莱坞报道者》一方面认为影片“拓宽了电影的边界”,但同时表示影片的内容与技术其实并不那么兼容。Collider的评论则直接在标题中写道:“不是(还不是)电影的未来。”

11.png

  以下为部分外媒评论节选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悖论。它不单单是一个技术实验,它同时一个高度原创的、真诚并且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它的力量就来源于这两者的结合。……《比利·林恩》中,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如此生动,所以这也让李安与他的编剧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能够有创作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的自由。影片中有着一闪而过的亲密性以及正式的流动性。它比大多数电影都愿意活在当下,也吸引观众进入那些时刻。《比利·林恩》的现实感就是终极的特效,李安在技术上取得了飞跃,但是他那么做的目的只是带着我们回到过去的电影中。”——《综艺》

  “在这部电影中,新人乔·阿尔文出演的伊拉克战争英雄卷入了一场被事先包装好的爱国主义热潮中,而李安则拓宽了电影的边界。……这是一个容易理解的人物故事,即便是它最终呈现的内容并不能证明其有夸大之嫌的技术进步的合理性。”——《好莱坞报道者》

22.png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定档预告

  “撇开影片的技术魔法和微妙的片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本质上还是一个比较戏剧性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内向的人与他心中压抑的情感挣扎的过程。……只要《比利·林恩》将重点放在一些难以说明的观点上,它仍旧是一个迷人并且戏剧化的人物故事。但是李安对于表现手法复杂化的需求却让影片陷入两难境地,其中一边是常规叙事,另一边则是以更加露骨的方式进行表达的存在质疑的尝试……《比利·林恩》只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故事,不过是使用让它看上去比生活本身更广阔的方法装饰了一下。”——Indiewire

  “《比利·林恩》中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时刻,但是它最关键以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荒唐之处在于它所使用的尖端技术让画面本身的情感力量减少了。它笨拙的表现方式让剧情变得碎片化,并且沉迷于那种肤浅的基调中。李安显然是想通过这些影像追求一些超现实的感觉,但影片却因此破坏了剧情以及那些关于“我们究竟是谁以及责任与牺牲”的关键时刻。李安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富远见的电影人,但是影片中的高度协调的视觉清晰度却让观者不得不分神,最终就造成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虚假的观影体验。”——The Playlist

11.png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倒是收获不少赞誉

  “《比利·林恩》最终会让人产生疲倦的观影体验,不过不是因为它的情绪上的内容,而是因为它缺少某种内聚性,同时也因为它最终坍塌为粗俗以及不相称的多愁善感。这部电影最后留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幸与焦虑的高清镜头的交叉剪辑——要不就是配角模糊,要不就是背景模糊。它看上去不像生活本身,倒更像是有近视。”——TheWrap

  “一位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罕见失误,这部根据本·方汀著名小说改编的作品因为并不合适的新技术而大打折扣。这就是一部没有找到根基的电影,这个问题不管有没有没提高影片的帧数,大家都能察觉。只是120帧/秒的格式让这个问题更加凸显了。”——《卫报》

11.png

  “屏幕上的画面没有颗粒,色调很冷,它们看上去透明而光滑,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不断给那些渴望与这个故事建立情感关联的观众们泼冷水。”——Film School Rejects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问题不只是视觉上的虚假,它的故事本身太像新闻报道了,太准确也太匆忙。”——Collider

22.png

  工作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由乔·阿尔文,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克里斯·塔克、加内特·赫德兰、李淳主演,范·迪塞尔、史蒂夫·马丁特别演出。

  影片通过19岁美国士兵比利·林恩的视角展现一段奇妙的“英雄之旅”。比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在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比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

22.png

  在技术层面上,使用3D/4K/120帧的摄制格式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被视作一部会引发电影技术革新的作品,导演李安也希望画面的真实感令观众更加沉浸于故事中。

  对于为何要采用如此超前的技术,李安导演坦言:“传统电影总是让你去看别人的故事,而现在我们有机会进入到故事中,你将失去判断力而被整个‘吞噬’到电影里。这是关于提升电影亲密度的技术,而这正是3D数字电影所应追求的。”

  “拍摄每一部电影的时候,我都试图尝试与观众以及我自己进行全新的沟通方式。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来,我和我的团队就在朝着新的电影方向努力,我希望这种方向能够让我们的沟通散发新的活力。但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只应为艺术表达服务,让它变得更强烈、更有新意,因为故事与戏剧才是最关键的。在我看来,比利的旅行既是私人化的,也是史诗性的,这个故事基本上完全是从他的视角去讲述的,它所蕴含的情感及张力与这种新技术特别契合。”

11.png

  李安

  对于新片在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制片人罗德里·汤玛斯认为:“自从电影被发明以来其实一直没有真的改变过,我们至今还停留在24帧的时代,新片可能是电影制作进入下一个时代的最好代言。”

  导演斯皮尔伯格还曾在时光网的采访中评价了李安对于120高帧率格式拍摄影片的尝试,坦言自己还是更喜欢原始的电影拍摄,否则就失去了电影超脱现实的意义。

  斯皮尔伯格:“我不喜欢高帧率,因为那会让电影看起来不像电影,像真实的世界。对我而言,看电影是为了逃离现实,我不想去复制现实。我敬佩李安,我支持他尝试任何新技术。但我们已经因为数码拍摄而失去电影原有的样子了,胶片快要消失了。我想念胶片,因为我认为画面颗粒也是一种艺术。虽然数码摄像机很好很先进,但还是存在一种油画和粉彩画、印象派和写实派之间的区别。我喜欢电影中有一点印象派的感觉,但我也认为应该尝试新技术,所以《玩家一号》会使用VR技术,肯定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但好玩的是,我想知道那将是可长期开发的技术或者只是昙花一现。”

11.png

  斯皮尔伯格《玩家一号》片场照

  上一个做出类似尝试的是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不过那部影片的帧数只有48。当时就有很多观众表示失去了电影的质感,感觉像是看了一部BBC拍的高清电视节目。

11.png

  据说在国外看过48帧版本《霍比特人》的某位影迷表示:连甘道夫鼻子上的褶子都看得一清二楚

  对于影片的不同种评论声音,早可以看出端倪,在拉斯维加斯当地时间4月16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曾在全美广播从业者协会举办的美国广播电视展(NAB Show)上试映了11分钟的片段,获得了多位业界大咖的点赞,这些表扬不只是针对技术本身,而是给予电影的整体。有观众甚至表示:“每个美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影片,看过后就不会有战争了。”

  影片所营造出的虚拟现实之感在赢得赞扬的同时,仍有人持保留意见。前所索尼技术执行George Joblove就表示,作为已经习惯了电影应该是24格这种理论的人,他需要知道自己是在观看一个故事。“我想看看公众对此会有何反应,因为它完全让你仿佛身在现场。”

1111.png

  此外,影片使用了超越现有电影技术的120帧/4K/3D格式拍摄,也是对当下电影放映技术的一次考验。此前,李安在台北的媒体见面会上宣布,“全球会有4到5个影院可以放120帧版本的电影,纽约有一家,北京、上海各一家,台北一家,洛杉矶的影院还在沟通”。

  据悉,内地只有两家影院可放120帧版本的电影,除上海影城外,另一家是北京的博纳影城朝阳门悠唐店。其他还有60帧、24帧/3D等多种规格。影片本身及观感究竟如何,观众届时可亲自检验,无须太过在意先期影评意见。


2月微信小游戏百强榜

《神隐之子》挖掘赛道亮点

摔角游戏买量观察

健康游戏忠告: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上当受骗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京ICP备15024595号-1

游戏客栈 游戏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