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信已经成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通讯应用,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智能手机应用终端之一。而微信公众号于2012年8月诞生,至今约有上千万个微信公众号。业内人士预测,微信公众号的淘汰期已到。面对着众多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博弈,现在做公众号还有机会吗?微信公众号未来的发展趋势怎么样呢?
根据互联网行业的高更新率、高淘汰率的规律,任何新鲜事物一旦进入稳定期,随之而来的将是残酷的淘汰期。过去一年,已经有很多微信公众号停止更新,或者不再运营;新加入的公众号更是举步维艰。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这是任何互联网新生事物的一般规律,微信也不例外。自2012年微信上市以来,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号从最初的“万物生长”、公众有新鲜感,资本纷纷进入开展“圈地运动”,如今已经进入各领域公众号基本接近于饱和、稳定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里,初期的百家齐放演变成了内容的鱼龙混杂,用户没有精力关注这么多的同质化内容。因此,一些内容毫无特色的同质化公众号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其次,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新是痛点。有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的文章中,原创内容只占到一成。对于一些做惯了“搬运工”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来说,未来将遭受内容版权侵权、专业积累不够、内容生产受传统媒体挤压等各方面的威胁。而对这些微信公众号来说,如果不能持久地输出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并将其进行创新性的包装运营,断崖式的“掉粉”将为期不远。
第三,变现压力一直存在。很多微信公众号拥有大量的粉丝,但是,这样的高关注度如何转变成为切实的经济效益?对于这个问题,微信团队自己似乎也还在寻找答案。
“大浪淘沙的过程往往比开疆拓土更为艰难。”随着公众号在垂直领域不断细分,各大移动门户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自媒体,用户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接下来,各个大号将走向何方?
在这个阶段,保持公众号运营的持续性是最关键的。这包括运营者持续的学习、公众号持续运营并持续提供价值。虽然互联网的确能让一些人一夜暴富,但背后往往是长期的默默的坚持和投入。
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运营者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同类型平台的运营模式、写作模式和学习行业内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行业认知,还需要持续提供让用户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并将其坚持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往仅靠几个人的单打独斗就想运营好一个公众号的想法,在新阶段将不再现实,也是自绝门户。运营者应该保持开放态度,吸收更多各方面的智慧人士加入。
此外,运营也很重要。有句话叫“三分内容、七分运营”。公众号当然不应以炒作营销来“骗粉”,但是策划相关的活动,还利于读者,对于和读者进行沟通、提升平台的品牌价值却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要做好公众号,尊重用户体验第一的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公众号进入淘汰期后,这个定律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当用户在关注公众号、分享内容更加理性时,有价值的内容才更显珍贵,也永远不会过时。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则认为,就此说微信公众号是进入了淘汰期还不太准确,可以说是进入了整合期。几类微信公众号最早还都是以内容取胜的,原创性有价值的内容不是每个时期都有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来的。现在有价值的内容经常会被付费的平台拉走,(公众号)发展势头收到抑制,也就可以理解了。就好多人是纯粹试水,并没有仔细和认真的打理公众号这种现象。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葛怡然表示,如今各个公众号之间已经出现分化,她感到,进入到2017年,公众号将进入拼团队、拼品牌运营、拼原创内容的阶段。从2017年开始,每个领域的前二十名基本上已经比较稳定的。其实公众号是要靠去靠团队出去养的,当然排除掉那些一夜成名的号,它都需要两年左右的一个成熟的一个时间段。很多靠复制黏贴为生的那些小号,可能生存空间就不是很大。一些阅读量比较低,一直没有起来的小号,可能经历也不会特别的好。特别特别小的号,可能除非是有这种比较大的一个热点事件,或者是比较良好的一个团队和资金的注入,否则的话,它的空间其实还是比较有限的。
不过,好的内容能够给运营者们带来好的收益吗?提供了免费阅读内容的公众号,如何将阅读量和关注量进行商业转化,也是其运营者们的压力之一。
各种花式软文开始一次次刷新读者的期待。当中部分处理巧妙的营销内容,也能让订阅者心甘情愿吃下一份广告。运营者们不得不在广告出现的频率,配合的文章内容上费一番心思,同时,还要寻找除了广告外的更多转化方式,例如,售卖周边产品、旅游产品、付费讲座等等。
葛怡然说,作为一个娱乐号变现方式,主要是依靠广告。粉丝量达到100万以上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尝试一些自己的内容,电商的一个产品。很多号就是接了广告之后呢,他的阅读量会呈现下滑。我是这么解决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每个礼拜的头条广告不会超出两个,集中把广告都放在二条推送里面;都会接一些比较大的品牌;会把软文的部分写得非常的好看,那么粉丝就觉得从你这边购买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产品的软文都是有用和实用的。
除了推送内容和频率外,在相关调查中,超过一半受访者表示,会因公众号同质化严重取消关注。
从出现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号从最初的吸引着资本的新鲜玩意儿,变成了竞争激烈的产品。微博、博客等互联网内容平台也都曾有过类似发展阶段。
对于公众号的发展,吕本富表示:现在的微博差不多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定位了,比如说主要是粉丝、网红,互动成了它最主要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微信公众号也可能会有一个再定位的过程,它最早比如说是有营养的内容。如果它变成营销的工具,可能它的前景并没有那么被看好。
你还记得自己关注了多少个微信公众号吗?你每天会打开几个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