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一眼官网,你可能都不知道2020年新款iMac的变化在哪里。
至少外观上,它确实和前几年的设计基本一样,还是熟悉的粗边框,大下巴,再配上半弧形的后盖。
▲2012年末,iMac启用了全新的超薄机身,这个设计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我们从2012年开始算起,iMac也将近有七八年时间没有改变设计风格了,期间,iPhone从5进化到11,iPad从大黑边迈向了全面屏,连Mac Pro都从「垃圾桶」变成了「刨丝器」。
很多持币观望的朋友也不理解,就算是再怎么经久不衰的设计,也该换一换了吧?
▲2020年8月初,苹果对27英寸iMac进行了更新
不过,作为一台放在家中书房,或是办公室里的设备,我对iMac外观的容忍度还是会稍高一些。那些真正需要购买它的人,大概也不是冲着设计去的,而是会更看重它所带来的时间效率提升。
考虑到苹果的自研芯片年底便会落地,本次的新iMac,可能也是英特尔时代老设计的最后一波产品了。
只能说,且看且珍惜。
外观未变,但新增的纳米纹理玻璃确实好用
既然是老模具复用,新款iMac的外观就不做详细介绍了,虽说老设计不丑,但这个粗边框看久了,确实也让人提不起兴趣。
背部接口也是如此,依旧是4个标准USB-A接口,两个基于Thunderbolt 3的USB-C,一个千兆以太网端口(可选配10Gb),一个UHS-II SDXC卡插槽,以及一个3.5mm耳机插孔。
▲iMac Pro会比27英寸iMac多两个Thunderbolt 3接口
当然,细节变化还是有的。这次iMac屏幕就支持了原彩显示技术,可以自动匹配环境色温,提供更舒适的浏览体验。它的主要作用还是护眼,但就我所知,有人也不喜欢原彩显示的「偏暖」色调。
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升级点,则是Nano-texture纳米纹理玻璃面板(非标配,需要加价3750元),它能够在不影响画质和对比度的情况下,大幅减少iMac屏幕的反光现象。
▲纳米纹理玻璃和普通亚光屏对比,反光现象大幅减少。图片来自:Logkazu
这也是苹果第一次在iMac产品线上引入纳米纹理玻璃,在此之前,你只有在苹果最顶级的显示屏Pro Display XDR上,才能享受到类似的技术。
▲三千块换个玻璃不算便宜,但Pro Display XDR可是得加8000元……
触感上,纳米纹理玻璃的屏幕有点类似贴了雾化膜的手机屏,但它并不是涂层,而是纳米级的蚀刻工艺,实现了对光线的发散。
▲纳米纹理玻璃为蚀刻工艺,并不会影响屏幕的色彩和可视角度
老实说,像iMac这种大屏一体机,只要你把它放在靠窗位,或是在光源较复杂的环境下,就很容易在屏幕留下一个个白色光点,以及灯管的倒影,有时候就不得不来回调整屏幕角度,避开光源。
▲两台机器都正对着落地窗,均为最高亮度,可以感受下纳米纹理玻璃的防眩光效果
但加上纳米纹理玻璃后,不管是你正视,还是其它角度的斜视,都不会再看到镜面反射的情况,不仅工作省心,还大幅提升了整块屏幕的沉浸感,可以说是非常贴心的设计了。
▲需要注意,苹果官方不建议使用第三方清洁布来擦拭纳米纹理玻璃,仅推荐使用附赠的抛光布
未来,等纳米纹理玻璃的成本进一步降下来,说不定苹果也会将类似的技术引入到MacBook等其它电脑上。
整合T2芯片,全系标配固态硬盘
新iMac的配置基本都是常规升级,包括5K分辨率的P3显示屏,第10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新一代Radeon Pro 5000系列显卡等,共分为高中低三个配置档位,也保留了内存条的DIY升级部分。
▲新款iMac仍然允许用户自行更换、升级内存。图片来自:9to5mac
这次我们上手的27英寸iMac搭载了十核心i9-10910处理器,16GB显存的Radeon Pro 5700XT,32GB DDR4内存,以及1TB固态硬盘。
这里还是拿几个常用软件跑一遍测试数据。对比去年的i9顶配版,新款iMac在CPU部分并没有明显变化,差距主要在多核部分,毕竟是8核变10核,还是带来了约20%左右的多线程提升。
▲Radeon Pro 5000系GPU为Mac专用,顶配iMac的显卡为Radeon Pro 5700 XT,拥有16GB的显存,而市售的RX 5700 XT最高也仅为8GB
GPU方面的升级就挺可观了,新款iMac在Unigine Heaven的默认模式下,分数上涨了约55%,平均帧率也从68fps提升至107fps。
按照苹果官方提供的数据,今年新款iMac在Maxon Cinema 4D渲染、Unity Editor场景演示上,都有50-55%左右的速度提升,主要也是受益于全新的Radeon Pro 5000系GPU。
速度更快,运行专业软件更省时间,基本也是每年新iMac的主轴。
▲换用固态硬盘后,iMac的读写速率有了显著的提升
比较友好的是,这次iMac终于赶上时代,抛弃了过时的Fusion混合硬盘,全系标配固态,极大改善了系统的读写性能,用户购买时也可以少一些纠结。
从BlackMagic Disk的测试中也能看到,改用1TB固态盘后,新款iMac的平均写入速度会比1TB混合硬盘高出三倍左右,而读取速度也有约两倍的提升。
▲入门款仅标配256GB固态
唯一的问题在于容量,这次入门款iMac仅配备256GB的固态盘,速度是快了,但空间比之前1TB混合硬盘要低不少。如果你不想加钱,只能靠外接硬盘来解决。
还有WiFi部分,新款iMac仍旧是802.11ac,不支持WiFi 6有些可惜,蓝牙规格则从4.2升级到5.0。
另外,新iMac还支持和16英寸MacBook Pro类似的录音室级三麦克风阵列,主要提升的是视频通话、音频内容录制和播放的质量。
▲T2芯片已经不止是一颗安全芯片了
还有一个重要改动是T2芯片的引入,也意味着,这颗由苹果自研的安全芯片,已经完成了对全系Mac电脑的覆盖。
很多人会以为,Mac上的T系芯片只是跟安全有关,比如说它内置的AES加密引擎,可以保护SSD硬盘数据不被盗用,而隔离区的设计则可以防止流氓软件盗用摄像头、麦克风。
▲T2芯片可以提供HEVC视频加速功能
然而,从权限管理来看,如今T2芯片在Mac中的地位并不比CPU/GPU低,至于集成的ISP控制器,对于iMac的音视频体验,甚至是HEVC视频转码工作也会带来不少好处。
▲iMac的摄像头,一旦被调用就会亮灯,所以不必特意遮挡
首先是摄像头部分,这次新iMac将前置FaceTime摄像头升级为1080p级别(前代还是720p),清晰度大幅提升的同时,还支持视频聊天时的曝光、白平衡优化,主要就是T2芯片的功劳。
假如你经常要开视频会议,iMac这颗自带的摄像头肯定是够用的了,当然,我个人会更想拥有一个类似Face ID的人脸识别验证体系,而不是每次都得敲键盘输密码。
▲新款iMac支持「嘿,Siri」呼叫
其次,T2芯片内置的音频控制器,可以令iMac的扬声器获得更好的均衡度和保真度,还有「嘿,Siri」的语音唤醒功能。
▲T2芯片已经基本实现了对Mac全系产品线的覆盖
某种程度上说,T2芯片算是苹果放弃英特尔阵营,改用定制处理器所做的一次提前「练兵」。它早已经从最初的安全防护,发展成类似于M系的「协处理器」定位,一步步将许多关键权限都收归到苹果自己手中。
可以预见的是,等未来Mac搭载了自家处理器后,T系列芯片肯定还会与CPU、GPU产生更深度的联动,许多我们在iPhone、iPad上看到的功能,应该也会在那个时候实现。
现在买?还是继续当等等党?
总体来看,今年的27英寸新款iMac更像是Pro产品线的一次技术下放。毕竟,原本存在于iMac Pro上的T2芯片、1080p摄像头,或是只存在于Pro Display XDR上的纳米纹理玻璃,现在都移植到iMac上。
更别说麦克风阵列、原彩显示等技术,甚至连iMac Pro自己都眼馋。
不过,对于想要在今年入手任何一台新Mac的用户来说,有一个问题,是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
我是等苹果定制芯片的Mac?现在买一台英特尔芯片的Mac?
但在我看来,至少对27英寸iMac来说,今年有更换需求的朋友,仍然可以放心、大胆地入手。
原因有两点。
其一,考虑到ARM架构更注重性能、功耗上的平衡,目前会更适合用在13英寸MacBook Pro,或是MacBook Air等轻薄本产品上,而非iMac这类高性能设备。
这既是风险较低的试水,也是对专业用户的负责。
其二,一台iMac的换代周期大概在1-2年左右,正好苹果也说了,转移架构需要花两年时间过渡,这意味着,如果你想买到一款足够成熟、软硬件适配度较好的「苹果芯iMac」,至少也得等到2022年以后。
▲设计师Daniel Bautista制作的「全面屏iMac」概念图,支持Face ID,底座还能无线充电。图片来自:Daniel Bautista
在架构转移的过程中,说不定我们确实能看到一台采用了「苹果芯」,用上超窄边框、全新模具的下一代iMac,但你并无法保证这台ARM版iMac,能够在软件兼容、稳定性上,做得比英特版的更好。
我其实挺认同油管博主Dave Lee对新iMac的评价:
对于创作者而言,不要去等待一个可能会变得更好的设备,只需入手现在就能买得到的工具,然后去创造当下的内容就好。
总之,如果你的工作流相对固定,且平时要用到视频渲染、3D建模等大批专业软件,基于英特尔芯片的iMac仍然是现阶段最稳妥的选择,坚持个两三年也没什么压力。
而如果你只是纯家庭用户,只有上网和轻度办公的需要,等一等未来可能会更新的21.5英寸款(说不定就是首台ARM版iMac了),或是买个Mac mini再外接显示屏,都是更理性、更合适的选择。
希望我们能尽早看到全面屏iMac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