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沉迷游戏是一种病
当前位置 :首页>产业新闻>返回
时间:2024-01-10 编辑: 来源:游戏茶馆

导语

游戏,或许是为人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我知道问题根源出在家庭关系上,但知道了原因,我也无能为力”,在聊到孩子沉迷上网的问题时,家住广西百色的梅姐数次说到。

话语中,既有着为人母的忏悔,又有着面对现实问题的无奈。

尽管只有十四岁,初中二年级的年纪,但梅姐的长子现在却处于一种“失学”状态,长期向学校告假,终日在房间里当自己的“枪王”。

而看着泡在房间,只顾着玩游戏的儿子,梅姐过去打骂过太多了,而如今,只剩下沉默。

同个屋檐之下,母子二人却难见面。游戏成了梅姐心里的头号大敌。

怪罪自己工作忙碌,埋怨丈夫无心家庭,不解儿子的不上进。万般愁绪侵扰,到最后,却只有一句:“真让他饿死么?我还要不要给他做饭呢?”

未成年人保护,在游戏行业向来是一个重大关注点。而在前些时候,我有幸参与了一场针对该话题的特殊课程。

说实话,这是一场很“拧巴”的课程。和许多只要求孩子参加的“杨永信”式学校不同,这场课程,却要求父母参与,学习游戏的相关知识。

“我现在最大的困扰是,我的女儿不喜欢玩游戏。”

“游戏其实并不可怕。”

“既然要收费,就不该叫免费制游戏。”

课程里,课程外,围绕着游戏,一幕幕的矛盾与冲突上演着。

01

如果游戏成瘾是一种病

在广西的一个五六线小城里,梅姐独自经营着一家汽车美容服务中心。

初印象上,在梅姐身上,能明显的感受到外界对女强人的种种标签:干练,果断,干脆,执着。

在前些天寒潮席卷全国时,气温一度低至近乎0度。不少同行纷纷延迟了早上的开店时间。毕竟汽车美容业,难免和水打交道,而天寒地冻之下,街道冷清。仍旧在清晨七八点开业,显得不那么必要。

“开业时间常年都不变,不能因为冷,让老客户白跑一趟”。

同时,她也是当地最先开始经营门店短视频的商家。在用心经营下,近些年,梅姐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但天平的两端,一边是事业,一边是家庭。而天平开始逐渐失衡。

小嘉是梅姐最大的儿子,正值读初二的年纪。“大约是一周前,我跟学校老师申请了他的病假,他就没再去学校了”,梅姐说到,“他现在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游戏,我三四天都看不到他一次”。

小嘉的成绩一直以来都是班里的中流水平,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差。自从初中之后,小嘉开始出现了每天“睡不醒”的情况,成绩也自然而然的下滑。

梅姐最初认为,这是出于学业的压力。直到最后,她偶然发现,凭借“每周30元的零花钱”,小嘉给自己买了部二手手机,并开始沉迷某款吃鸡like游戏。

后知后觉的,矛盾爆发了。

由于小嘉就读的学校是寄宿制,梅姐将相关情况,向学校老师“报告”。随之而来的是小嘉电话里的哭诉,认为老师在全班的点名处理,“让自己丢了面子”。

之后,每逢周末返家后,小嘉便越发地不愿到学校上课,也越发地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

网瘾发展成了厌学,妥协的,梅姐向学校申请了小嘉的“病假”。

(图片来源:网络)

小嘉如今才念初二,距离18岁,还有四年。时间,成了梅姐心里解救近渴的远水。

同个屋檐之下,房间的一扇门,成了隔绝两代人的屏障。

在梅姐看来,游戏似乎是一种瘾病,这个瘾病和她的儿子一起,都关在了房间里。

如果游戏成瘾是一种病,隔绝游戏,创造0游戏的环境,会是一个良方吗?

在上世纪的墨西哥,类似的事情曾真实的上演。

一个主要经营制售老鼠药的男子,认为外部世界是一个腐朽、充满危险的社会,而为了保护家人免于侵害,而将妻子及三个孩子封闭在大宅内,不得出门。妻子与外界隔离并长期受到了严厉管教。

故事的结局是,男子最终遭警方逮捕,而他的妻女也逃离了城堡,进入到那个污秽不堪的世界里。

这一真实发生的故事后来被改编为电影《贞洁堡垒》。

搭建起来的堡垒看似密不透风,实则不堪一击。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将矛盾的冲突点换成游戏。要隔绝未成年和游戏,建造一个0游戏的环境,可行么?

以电影《贞洁堡垒》的结局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家长有过类似的尝试。这样的堡垒式防护,在中学时期,也许会有阶段性的成果。但孩子终归会长大,自主。用尽力气压下的皮球,只会弹得更高。

更何况,在当下,游戏已成为了当代人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环。

关于大学的选择和游戏,坊间有太多太多的玩笑话,university被音译为“由你玩四年”,填志愿被戏称为“选择一个城市玩游戏”等等。

玩笑话背后,是普遍而习以为常的现实。

如果说电影是观众参观导演的梦,那么游戏,便是玩家体验制作人的梦。这种体验是主动的,而非影视的被动接收。从传媒的变化来看,游戏明显是更为先进的方式。

更先进的媒介载体,却有不少负面影响。这显然不能怪技术。

我们该如何看待游戏?

02

一场商业逻辑“拧巴”的课程

12月23日,周末早晨九点,谈不上早,也说不上迟。

一场关于游戏产业,和未成年人网瘾的课程在广州召开。课程的主讲人分别是知名游戏媒体人,攻壳网络技术创始人,万物坡元电子游戏博物馆创始人聂俊,以及万物破元电子游戏展览馆馆长,正向数字化技术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独立游戏联盟发起人梁铁欣。

在寒潮影响下,课程召开的当天,广州的冬天也久违的只有6°C。包子铺早餐店提供了唯一的烟火气,热气从蒸屉里袅袅升起,让气温更冷了几分。

作为游戏开发者,游戏行业资深媒体人,召开一场解决未成年人网游成瘾的课程,似乎有些不务正业。

而寒潮,也给这次不务正业浇上了一盆冷水。

主讲2名,家长及孩子11人,另外还有3名教师,以及些零星的工作人员,便共同构成了这场的特殊课程。

参加该课程的人数不多,客观上来说,原因是很复杂的。

首先,天时不好。由于在南方,建筑的防寒设计总归有所欠缺,久坐室内,如置冰窖。

另外,坦白来说,从商业逻辑上来看,这一课程必然不那么讨喜。

在大多数人眼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小孩自身的问题。而作为甲方,付费的老板,家长自然是想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这种交易,最好是“钱货两清”得:我付钱,你去教育孩子,让他别再沉迷游戏。

(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针对孩子的,“钱货两清”式课程也是市面上最多的。比如,曾名震互联网的“雷电法王”杨永信,便是这类课程的代表。

但和市面上常见课程不同的是,这场课程却主要针对父母,“教导”他们学习游戏相关知识。

孩子沉迷游戏,却要父母付费学习?

要客户掏钱,承认自己的错误,再花时间上课。显然,从商业逻辑上来看,这一课程是很不讨喜的。

在种种复杂因素下,参加课程的人员自然不会太多。

“今天,大家能来参加这堂课,就已经很厉害了,都值得给自己鼓掌”,在课堂一开始时,梁铁欣说到。

在课程开始前,我曾抱着接触些沉溺游戏的案例,来旁听课程。

但很快,我发现,我可能会失落而归。

实际上,在这堂课程里,因子女沉迷网络游戏而参加课程的家长其实并不多。相反,参会的家长则更多的对游戏持开放支持态度。

“不是炫耀,但我现在很大的一个烦恼是,我的小孩不爱玩游戏”,游戏行业开发者,万物破元游戏馆馆长说到三郎真挚说到,“家里的游戏机特别多,都随便放着,但她并不爱玩。比起游戏,她现在更喜欢去做手工”。

对游戏发烧友来说,珍藏的游戏,设备,既是梦想,也是回忆,而这些珍视同样希望传递给至亲去体会。而这样的传递断了,这些美好不能被分享,理解,同好,自然是一种痛苦。

而经受这样痛苦的,在这场课程中,远不止一个。

“游戏其实并不可怕”,课程上,一名家长如此说到。作为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比起很多家长,他对于程序设计逻辑,有着更多的了解。也因为这样,对于游戏,他并没有持决然反对的观点。

相反,尽管女儿才只有八岁,但她也已经涉猎了不少游戏。

她应该是很多家长眼里,“别人家孩子”的代表。

头上梳着羊角辫,穿着粉白配色的羽绒服,流露着属于孩子的天真烂漫。在课程中,她很少参与内容研讨。大多数时候,都是双手秉持着童话读本,将书本立在桌面上,认真翻看。

但当看到PPT里,闪过一个又一个自己熟悉的游戏名称时,她便会一改沉默,小声地“喊”出游戏的名字,并和前后桌的人说上几句话,眼里闪着兴致和灵动。

课堂上,也有初中年纪的学生,对游戏有着较深的认识和了解,认真听课,不时互动,并且主动向家长“安利”某款游戏,或者某款游戏主机设备。

这些对游戏持开放积极态度的家长,构成了当天课程的主要参加人员。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开明的原因,这些家长们更愿意来花时间精力“补课”,学习游戏领域相关知识,以便于让自家孩子真正找到游戏的乐趣。

同时,除了持开放态度,已然足够了解游戏的家长和孩子以外,还有很多对游戏不太了解,但踏出“了解”第一步的“外行”人。

“为什么不要让学生玩免费制游戏?既然说,游戏里可以进行充值,消费,那这就不应该叫免费制游戏了”,谈及“免费制游戏”时,一名参加课程的中学老师质疑道。

一时间,与会家长,老师热烈地讨论着,以至于最后,主讲不得不以“行业约定俗成”作为该话题的终点。

“免费制游戏”,对于熟悉游戏的人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说法,但是对大多数父母,老师而言,却是一个不好消化的矛盾名词。

既然有不少未成年游戏成瘾,但作为最接近孩子的父母,老师,对游戏却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显然,这一课程,虽然很“拧巴”,但却很有必要。

不过,玩味的是,在外界看来,最需要这门课程的,应该是“梅姐们”。

实际上,这场课程里,如小嘉那样,符合我对“网瘾少年”刻板印象的,或许有且仅有一个。

在这场针对未成年人游戏成瘾的课程上,一个年约十四的男孩,打开了某款MOBA类手游,并沉浸其中。

虽然手机处于静音状态,但隐约间,似乎能听到己方败退的撤退声,对方大捷的通报声,队友的责难声。声声入耳,掩盖了课程的内容。

讲台上,主讲正在认真授课。

他身旁,家长静坐却无制止。

显然,对游戏和孩子,只有足够的开明,是不够的。一堂课程,能做的也是有限的。

参加完课程后的某天,我问了远在广西的梅姐,如果有一堂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玩游戏,但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参加的课程,她是否有意报名。

想都不想地,她拒绝了。

“还要买游戏给他玩么?太乱来了,千万不敢这样做。”

正如主讲人聂俊所说,“这是一门很难推广的课程”。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门“只渡有缘人”的课程。

不过,至少,即使市场“不讨好”,但还有人在尝试改变现状。

03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聂俊和梁铁欣看来,游戏和未成年人网瘾问题,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游戏,只是未成年人各种问题的表征,并非问题的根源。

先有了问题,才会沉迷游戏,而非因为游戏,所以沉迷。

梁铁欣表示,在这次之后,课程的重点将会有新的改变。

“我们可能会把方向重点放在‘预防’,而不是‘治病’上。基本上,见过这么多案例,都比较难‘治’了,一旦发生问题,都很难回头。”

实际上,当前的课程内容已经处处有“预防”的意味在了。

课程里,聂俊和梁铁欣向家长重点传授了一些相关知识和可执行的方案,包括:如何和孩子沟通“谈判”以约定游戏时长;理解游戏分类知识;不让孩子过早接触移动端游戏,免费制游戏等等。

而这些举措,更多是作用在游戏成瘾之前,旨在发挥家长引导、陪伴、约束的作用。

但现实情况是,问题只有被发现了,才会被注意到。

当自家孩子游戏成瘾后,大多数家长会视游戏为病毒,恶魔,隔绝了自己和孩子的情感联系。

但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不是游戏,也会有其他东西代替游戏。

前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第 5 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达到67.8%,较2021年提升5.5个百分点;而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较2021年提升6.5个百分点,达到54.1%。

诚然,67.8%和54.1%,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两者仍然有着一定差距。但是,可以看到的是,短视频的增速是高于游戏的。并且,报告还表示,有超过77.5%的家长透露了对孩子沉迷短视频的担忧。

即使有朝一日,短视频追上甚至反超游戏,也并非不可能。

让孩子成瘾的,它可能是视频,可能是小说,可能是通讯软件,可能是一切尚未可知的娱乐方式。

同时,报告还揭示了一个现象。“家长是否和孩子共同生活”成了影响孩子的节假日上网时长的关键因素。

跟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仅有10.5%未成年人在节假日会上网超过5小时;

而住校的未成年人中,节假日上网超5小时的占比达27.8%。

过去几年,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网络娱乐行为的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文件陆续发布实施,从政策上发力,限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情况。

而各大游戏厂商,也对旗下游戏产品进行实名制,防沉迷等设计,以阻止未成年人沉溺游戏。

诚然,社会多方还可以做的更好。

但是,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在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中,32%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

“我知道问题根源出在家庭关系上,但我也无能为力”,在聊到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时,梅姐也不止一次说到,“我们连累了孩子”。

很多时候,问题在别人身上,我们总能成为良医。而当根源在自身时,我们却无能无力。

但是,说无能为力之前,我们真的尽力了么?

(图片来源:网络)

某个平常的工作日,深夜时分, 我打开了某款吃鸡like手游。静待游戏开始的广场上,麦克风里传来了稚嫩的声音,他夸耀着谁谁谁的时装好看,接着,熟练地问到,能否将时装借他穿一下。

我陷入了沉思:

在工作日的近乎凌晨的深夜,他是怎么上线,并长时间玩游戏的?

脑海里,画面闪回,我释然了:

在一场针对未成年人游戏成瘾的课程上,年约十四的男生,打开了某款MOBA类手游,并沉浸其中。

虽然他的手机处于静音状态,但隐约间,似乎能听到己方败退的撤退声,对方大捷的通报声,队友的责难声。声声入耳,掩盖了课程内容。

讲台上,主讲正在认真授课。

他身旁,家长静坐却无制止。

一念至此,我回访了梅姐,聊聊近况。

“学校老师建议我们把小嘉送到励志学校去”,梅姐和我说到,“他爸也同意了”。

11月国内游戏发行商收入榜

iOS最新畅销周报

泼冷水机甲游戏不能这么做

健康游戏忠告: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上当受骗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京ICP备15024595号-1

游戏客栈 游戏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