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可持续发展·ESG理念在我国加速落地。
ESG是联合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体系下提出的具体实践工具,鼓励各主体以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责任)和Governance(治理)三个维度为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内,随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三项政策的推出,标志着ESG信息披露在中国已从“自愿披露”到“法定强制”,从“社会责任范畴”正式进入“证券监管领域”。

在此背景之下,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指导,香港中文大学商业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联盟成员单位《传媒1号》联合发起的“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ESG榜”在《第四届融媒体与国家治理论坛——传播与善治:传媒ESG向善破局》上正式揭晓。本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共同协办。
上市公司榜单“第一届传媒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揭晓
在上午的主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政务与政策学院教授、商业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卢永鸿正式向中国传媒业界、学界发布了由香港中文大学商业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联盟成员单位《传媒1号》联合研发的“传媒业可持续发展VPI评级模型”(详情请阅读《传媒1号》2025年10月15日发文《“传媒业可持续发展VPI评级模型”正式发布》)。
香港中文大学政务与政策学院教授、商业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卢永鸿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教育传播专委会副秘书长《传媒1号》主编、“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ESG榜”执行主席浅度
三方依托该模型得出“第一届传媒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包括总榜的“第一届传媒业可持续发展指数TOP20上市公司”以及分榜单“第一届传媒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广告营销公司TOP5\数字媒体公司TOP5\游戏公司TOP5\影视院线公司TOP5\出版公司TOP5\电视广播公司TOP5”(详情请阅读《传媒1号》2025年10月19日发文《“第一届传媒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正式发布,促进行业向善破局”》。
TOP20上市公司荣誉嘉许现场

在下午的分论坛上,TOP20企业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微博的代表各自展示了传媒企业在可持续发展·ESG上的生动实践案例。
大麦娱乐ESG执行负责人薛丽君分享大麦娱乐作为一家企业的责任和温度,其已将ESG理念融入经营的方方面面——在运营方面践行绿色无纸化、以科技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和用户隐私数据、坚持输出有正向价值导向的作品、做公益环保事业的倡议者。
大麦娱乐ESG执行负责人薛丽君
微博综艺业务总监姜开伟分享了微博助力多行业持续发展的经验,微博已从单纯的内容传播升级为全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为优质内容构建从热度到影响力的转化,并持续为之赋能。在推动文艺作品、文艺领域内容传播、公共生态治理及推动新兴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微博都尽力创造了有利舆论和发展空间。
微博综艺业务总监姜开伟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ESG评级与可持续金融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专家李文点评案例时强调,ESG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公益或慈善,而是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综合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新价值体系。她期待今后ESG在企业中的管理能走向标准化,成为行业标杆。并表示微博在ESG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议题上大有可为,需要更好发挥其在引导创新性社会议题上的作用。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ESG 评级与可持续金融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专家李文
十大作品榜单“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ESG作品榜”揭晓
在上午的主论坛上,卢永鸿教授同时发布了由香港中文大学商业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联盟成员单位《传媒1号》联合研发的“传媒作品可持续发展·ESG评级模型”(详情请阅读《传媒1号》2025年10月18日发文《“传媒作品可持续发展·ESG评级模型》)。
三方依托该模型,联动传媒行业专家、可持续发展·ESG专家,共同评出“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ESG作品榜”,包括出版物、大型活动、电影、动画、广告、纪录片、剧集、微短剧、游戏、综艺节目十大单元(按单元名称首字拼音排序),每个单元产生1部可持续发展·ESG标杆作品、5部可持续发展·ESG优秀作品(详细名单请阅读《传媒1号》2025年10月19日发文《“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ESG作品榜”正式发布,激发向善创作新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全球第一个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ESG评级方法来做传媒作品评级工作的体系与榜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价值,也为中国传媒作品在世界话语场的沟通与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可持续发展·ESG标杆作品荣誉嘉许现场



可持续发展·ESG优秀作品荣誉嘉许现场

在下午的分论坛上,十大上榜作品代表分别交流了各自作品在可持续发展·ESG上的创作理念与传播方法,十大领域专家也各自做了精彩点评。
在出版物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优秀出版物作品《尼罗河开始流淌》的作者吕强以自己书写非洲故事的创作经历,分享可持续发展价值在非虚构写作中的实践,并倡导“用远方的书写,追问世界的可能性,看见世界的多元”。
旅行作家、主持人、摄影师,《尼罗河开始流淌》作者吕强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版权经理、刘慈欣《三体》外文版代理,《传媒1号》出版顾问陈枫表示,吕强在非洲大陆一千多天的经历让抽象的可持续发展·ESG框架在非洲图景中被看见,为读者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共同价值框架提供了一个兼具温度和深度的视角。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版权经理,刘慈欣《三体》外文版代理,《传媒1号》出版顾问陈枫
在大型活动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优秀大型活动作品《2025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代表,第一财经商业创新项目中心总监陈杰交流了作品承办心得,在构筑企业ESG的实践之路上,他总结开展大型活动需要践行可持续发展·ESG理念,为社会搭建多元主体协作平台,不仅在议题设计上聚焦精准突破,也要以可持续先锋案例授牌吸引标杆企业,推动更多企业对可持续领域建立正确认知,从而在政府、机构和企业三方联动的过程中,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圈。
第一财经商业创新项目中心总监陈杰
中研曜创(上海)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模式总监,《传媒1号》节目顾问谭震认为,《2025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真正将ESG的理念转化为可持续的概念——建立零碳系统排放数据库,将概念可视化的做法具有可复制性;推出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标杆,提供了可借鉴的规范案例。
中研曜创(上海)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模式总监,《传媒1号》节目顾问谭震
在电影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优秀电影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代表,SMG导演及总制片人崔轶,以更具现代感、年轻人更能接受的方式传承红色经典——在守住红色文化根基的同时,融合时代技术和审美,真正实现传媒治理创新。
SMG导演及总制片人崔轶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传媒1号》影视剧顾问陆嘉宁指出,作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突破了舞台纪录片的简单形式,运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经典舞台,在节省资源能耗同时,也兼具现实感和诗意表达。在传播地域文化方面,该片还原了老上海考究的服道化,进一步普及了海派文化。最终该片将舞蹈和电影融合,以新颖的多媒体美学重新将红色理想传递给当下的中国社会。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传媒1号》影视剧顾问陆嘉宁
在动画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标杆动画作品《斗罗大陆剧场版剑道尘心》代表,腾讯视频开普勒团队制片人何培南从作品出发,分享了动画IP如何书写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答卷——作品讲述一场关于守护的抉择,主角在历练中放弃成为神,而选择守护人间,主创希望借故事向观众传递有关责任和使命的社会理念。他强调动画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不仅为观众提供娱乐,也同样需要传递价值。
腾讯视频开普勒团队制片人何培南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画导演李剑平表示,以《斗罗大陆》为代表的网络小说改编动画体现了从网络文学到网络动画再到衍生品的所有产业链条,对行业发展以及优秀网络动画作品的出现,乃至可持续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画导演李剑平
在广告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标杆广告作品《抚痕倡议》的代表,胜加耀火HOTOP创始人兼CEO邓本聪以《抚痕倡议》社会共创运动为例,指出商业向善的过程中需要以共创运动推动善意的可持续发展。《抚痕倡议》社会共创运动以母亲节为契机,推动看见生育困境,呼吁从家庭、企业到社会的完善保障制度,看见4亿中国妈妈的隐痛。他指出,好的品牌需要与社会共同成长,通过共创具有温度、态度的内容,品牌不仅践行了社会责任,也以深入人心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深层品牌价值。
胜加耀火HOTOP创始人兼CEO邓本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主任王菲表示,未来广告业的竞争不在于谁更擅长讲故事,而是谁更能创造社会意义。《抚痕倡议》社会共创运动关注生育损伤,关注了妈妈们不为人知的伤痛。作为一场社会共创运动它推动建立联盟、撰写白皮书以及提出制度倡导,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体行动。她总结广告业需要以社会洞察为底,以共同行动为行,以事实为证,以自律为戒,在国家治理中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主任王菲
十相宜创始人兼总经理,《传媒1号》品牌营销顾问王凯英点评时指出,《抚痕倡议》社会共创运动触及了真问题,从ESG的角度切入女性议题、性别平等及员工福利,且颠覆了过往的母亲节营销趋势,进行多重创新,是非常深刻的洞察。同时,从央媒到各行业媒体、母婴媒体都开始关注生育损伤的议题,形成了生态性的真传播,带来了真正的价值。
十相宜创始人兼总经理,《传媒1号》品牌营销顾问王凯英
在纪录片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标杆纪录片作品《本草流芳》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制片人董鑫从节目制作出发,分享一部纪录片如何用现代影像“活化”千年本草。该纪录片根植于中药文化,以影像创新的方式,年轻化的表达,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其成为具有不断创新活力的生命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制片人董鑫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外事办公室主任、《传媒1号》纪录片顾问韩莹表示,《本草流芳》诠释了如何将中医药材可持续转化为年轻人认识和接纳的文化瑰宝,通过古今对话的空间编排,让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传承成为可持续、全民参与的空间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外事办公室主任、《传媒1号》纪录片顾问韩莹
在剧集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标杆剧集作品《山花烂漫时》的代表、歆光影业制片人邹德鑫交流了电视剧实现从“山花烂漫”到“精神传承”,作为时代记忆发挥可持续价值的创作经验。分享了拍摄过程中总制片人、导演及所有主创坚持内容向善和精神向善的创作初心。剧中呈现了张桂梅老师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求,对女性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坚定信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矢志初心。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视》高级编辑李跃森认为,张桂梅人物最大的价值在于传达了信念,她的教育实践最终是让女孩们实现人生价值。作品扎根生活,不卖惨、不煽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基调向上的同时不回避社会问题,讲述小人物通过努力打破阻碍社会进步的结构性障碍,体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视》高级编辑李跃森
在微短剧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优秀微短剧作品《马家窑迷踪之神杖密码》的导演魏思伟从作品谈起,分享微短剧与ESG的联系。作品基于马家窑文化,用接地气的对白、向善的叙事讲述现代人如何保护环境,以及穿越到过去拯救古人的故事。作品利用AI技术,让更多人接触、理解马家窑文化,打破了知识壁垒,促进公众对社会文化的包容和认同。
《马家窑迷踪之神杖密码》导演魏思伟
中国视协微短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短剧新视点”主编赵瑞哲点评时指出,《马家窑迷踪之神杖密码》从史前文明的土壤中挖出了超越时代的ESG实践内核,通过剧情讲述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象化,解密式的悬疑叙事让年轻人更愿意主动讨论,唤醒公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是ESG社会价值优先的一次生动实践。
中国视协微短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短剧新视点”主编赵瑞哲
在游戏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标杆游戏作品《谍:惊蛰》代表、HelloMeow工作室创始人唐一辰以游戏制作经验为例,讲述一款游戏背后的向善实践,做到叙述与生存的双重可持续。游戏基于文学作品创作而来,尝试在叙事之外触碰严肃游戏的边界,制作一部可交互、兼具家国情怀和历史认知的社会模拟器游戏。
HelloMeow工作室创始人唐一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黄石评价,《谍·惊蛰》展现了超越娱乐范围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作品不仅提供一场谍战体验,也是一次文化记忆数字化修复和历史教育创新的尝试。在公共层面通过情感共鸣让年轻一代理解铭记历史,也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黄石
在综艺节目单元,荣获可持续发展·ESG优秀综艺节目作品《诗酒中国心》代表、浙江卫视合作开发中心项目统筹部主任、《诗酒中国心》总导演周路莎分享作为一部文化综艺如何打造可持续生态链,使其完成从“共情疗愈”到“破维转化”的突破。节目将其定位为大众的情绪驿站,以社交属性向观众科普中华诗酒文化。同时,通过酒旅融合,实现文化IP与文旅产业的良性互动。
浙江卫视合作开发中心项目统筹部主任、《诗酒中国心》总导演周路莎
中研曜创(上海)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模式总监、《传媒1号》节目顾问谭震认为,《诗酒中国心》完成了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赋能到价值闭环,形成文化内核与社会价值产业动能的完美链条。此外,“中国心”作为持续性IP,此前已有《丹青中国心》《金石中国心》以不同切面挖掘中华文化,呈现了综艺的一种可持续运营模式。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高慧军发布了《传媒1号》深度参与撰写的《中国传媒可持续发展·ESG蓝皮书(2024)》。在“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ESG榜”上榜的传媒公司、传媒作品,也将成为明年发布《中国传媒可持续发展·ESG蓝皮书(2025)》中的重点研究案例。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高慧军
未来,《传媒1号》将继续携手各界有志于传媒可持续发展·ESG理念的各界伙伴,推动这一价值观从理念走向实践,横向辐射中国千行百业,以可持续发展的传媒业,带动可持续发展的各行各业;纵向垂直影响世界传媒业,以中国为发源地形成一套新式传媒话语,重构世界传媒语境。
恰如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伟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冯应谦在主旨演讲《传媒可持续发展·ESG的全球意义与全球视野》中所言,以创新汇聚更多社会力量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对社会的要求,对中国而言,可持续发展能为国家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兴方向,成为未来五年中国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伟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冯应谦
期待更多的先行者、同路人,以媒体的力量放大ESG的声量、促进可持续的发展,共同绘制一幅以中国传媒业为轴心,辐射全球与各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环境友好协同发展的美好图景。
冯应谦教授、卢永鸿教授与《传媒1号》团队




